湿、丘疹、皮疹、湿热、风湿
【医家】周国雄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丘疹、皮疹、湿热、风湿热、浸淫疮、浸淫、湿温、浮肿、舌脉、舌苔黄厚腻、脾虚湿困、舌红苔黄、皮肤瘙痒、舌质淡红、舌质红绛、下肢浮肿、融合成片、黄水疮、阳明热、皮肤疮、皮肤病、胃溃疡、风热、红斑、疮疹、红疹、滑数、疮疡、脉沉、糜烂、消毒、温病、瘙痒、神疲、外感、不解、痛、
【内容】
邓某,女,50岁。
初诊:1984年夏初。
主诉及病史:全身皮肤瘙痒,四肢复发性痒疹已两周。近数年来得一皮肤顽疾,全身皮肤经常发痒疹,浸淫难愈。每次初发时多先在上下肢内外侧皮肤处,继之迅速蔓延至全身各处皮肤。疹子初发为小红疹,逐渐发展为斑丘疹,弥漫成大片,瘙痒难受,抓后即浸淫糜烂、渗液、皮肤浮肿。在国外,曾找遍有名的皮肤病专家诊治,多给予一般抗过敏药或类固醇类药治疗。最近该类药物不但不能控制皮疹发作,并已诱发胃溃疡病。本次发病是在两周前,上下肢体的内侧先发生针头大至米粒大小之红色丘疹,继之蔓延至胸腹及背部,自知痼疾又将大发,自知西医药已无法控制,乃迅速归国,寄希望于中医中药的治疗。回广州后先到一“奇难杂证”医院诊治,给予大剂驱风解表及各类虫蛇类药服治,皮肤症状未减反而加重,患者茫然不知所主,乃由戴教授介绍,觅余诊治。
诊查:患者精神疲怠,脸色晦黄。上下肢的远侧部皮肤均可见弥漫性之丘疹、斑丘疹,双手臂内侧可见融合成大片的红斑,边缘不清楚;胸腹部亦可见散发之丘疹、抓痕。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沉而滑数。
辨证:本案属于“黄水疮”、“浸淫疮”一类病。由于脾虚湿困,致发为疮疹;加之西药激素损伤其脾胃之阳,更使其发作频繁而难愈。今次发作蔓延迅速,皮疹剧痒及所现舌脉等症,是因外受风邪相搏,致使风湿热三种邪气纠集而成病明矣。
治法:浸淫疮的急性发作期宜先压抑其嚣张之势,待其稍为缓和则调其脾胃。因效用“升麻消毒饮”(《医宗金鉴》方)之法,以清热解毒、驱风祛湿法治其标症。
处方:银花藤30g蒲公英30g连翘10g栀子10g夏枯草30g黄芩10g防风10g薄荷3g芦竹根30g猪苓10g车前草15g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药3剂,皮疹未见减轻,抓痒反为加重,致彻夜难眠,痛苦甚也。然观其舌脉,舌红苔黄已见减轻,脉象亦由沉伏而显露,按理分析风热邪气以外透为顺,湿邪则以与热离解为佳,故不应自乱方寸,改弦易辙也。乃宗守上法,去其外透之品,并加重清解除湿之剂,以断湿热邪气之后路。
处方:银花藤30g蒲公英30g连翘10g栀子10g黄芩10g紫花地丁15g地肤15g苦参15g淡竹叶10g芦竹根30g猪苓10g泽泻10g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药3剂,全身皮疹已无新发,但四肢之丘疹、斑丘疹仍融合成片,抓痒剧烈,抓后渗液,局部浮肿,患者思想更益苦恼,自谓失去信心,准备订机票回加拿大。但余诊得患者之舌诊已不红而苔亦转淡白腻,脉象虽仍弦滑但已不数,此乃经苦寒渗淡治疗后使湿热病邪从阳微转化,较之前数天之湿热邪气胶着、稽留不解为佳也。乃以此理告知患者,嘱勿多虑。根据此时舌诊及脉症,乃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治湿胜阳微之法则,着眼于化气利湿通小便之法,处以芳化理气祛湿为主方剂,使其脾阳健运、水道通调,则湿邪从小便排泄矣。
处方:南藿香10g苍术10g厚朴10g蔻仁6g陈皮10g蒲公英20g银花藤20g苦参15g茯苓10g猪苓10g茅根30g
四诊:改服芳香化湿、理气渗利之剂只3剂,病情明显好转,每天尿量大增,胃纳及睡眠亦转好。皮疹逐渐消退,只在四肢远端残存一些淡红色丘疹及一些色素斑痕。双下肢浮肿已消退。舌质淡红,薄白苔,脉象弦细。此湿热邪气已解,脾阳功能已基本恢复,乃以下方调理中焦之机能而收功。
处方:黄芩10g银花藤15g制半夏10g广陈皮8g蔻仁5g茯苓10g佩兰10g豆卷10g泽泻10g
按语:余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多位名老中医学习中医治病。疮疡科老中医吴介诚先生常谓皮肤疮疹一证,在其急性发作时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即风湿热证,当以驱风清热除湿法治之,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回苓散等。余曾随温病学派雷文先老师学习治疗湿温之法,雷氏常谓治湿温证宜首先分清湿邪是从阳明热化,抑或是从太阴湿化,两者治疗的方向迥异也。本案之治疗经过,实参以上吴、雷二老之意,余先以辛凉苦寒淡渗之法直折邪气嚣张之势,遂使湿邪势孤,最后得以用芳化利湿之法使机体气机宣通,病证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