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怔忡、心悸、脉细、痰、

【医家】王翘楚
【出处】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
【关键词】心悸怔忡、心悸、脉细、痰、舌尖红、苔薄白、盗汗、感冒、咽痛、惊悸、口苦、脉散、虚、燥、时轻时重、惊悸怔忡、面色苍白、气血不足、气阴两虚、月经先期、瘀阻心脉、夜寐多梦、心阴亏虚、心悸胸闷、心脏病、百合病、心阴虚、冲动、阴虚、乏力、烦躁、怔忡、血瘀、胸闷、月经、头晕、纳呆、润肺、食少、心烦、瘀、悸、郁、湿、
【内容】
张某,女,45岁。初诊2002年10月4日。
主诉:心悸胸闷半年,加重2周。

感冒半年后,自觉乏力、胸闷,未及时休息及诊治,渐觉阵阵心悸、头晕,不能正常工作而就诊。曾在某医院查心电图示:①阵发房性早搏。②短阵房速。服普罗帕酮等,其症时轻时重。心率78次/min,早搏6次/min。
现症:心烦懊,坐卧不安,夜寐多梦,盗汗,口苦咽痛,月经先期,量多色红,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苔薄白,舌尖红,脉细结代。
中医诊断:心悸怔忡。
西医诊断:早搏。
辨证:心阴亏虚,气血不足,瘀阻心脉。
治法及方药:滋阴养血益气,宁心安神。拟方百合地黄汤加减。
百合30g 生地15g 沙参15g 麦门冬15g 当归10g 丹参30g 黄芪30g 炙甘草3g 桂枝6g 夜交藤30g 14剂


二诊(2002年10月18日)心悸、烦躁、盗汗、口苦咽痛已大减,夜寐较前安定,脉细。心率76次/min,未及早搏。苔薄白,舌尖红,脉细。

守上方随月经来潮略加减出入。28剂。


三诊(2002年11月15日)诸证基本平复,复查心电图:正常。嘱其劳逸结合,适度锻炼,预防感冒。
【按语】早搏乃西医学病名,是由于异位起搏点提早发出冲动而引起心脏的收缩,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中医学一般把它归属于“心悸”“怔忡”“惊悸”的范畴。古代关于心悸病因的记载很多,如《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其病因不外乎气血阴阳的虚弱、血瘀及痰湿。在治疗上多采用滋阴清火、培补心血、温通心阳、活血化瘀、重镇定惊、宁心安神等法。王氏在临床上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善于抓住主证,师古而不泥古,既求古人法度,又有独特见解。其采用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心悸怔忡,疗效颇佳。百合地黄汤原是《金匮要略》为治百合病而立,今王氏用来治心阴虚之心悸怔忡是因其病机相似,而属异病同治。百合味甘性平微寒,入心、肺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生地黄甘寒,入心、肝、肺、肾四经,以滋阴清热生津润燥辅助百合,而达清热除烦、养阴降火之用,现代药理亦证明生地有强心利尿作用。生脉散则是治疗心之气阴两虚的名方,因其益气生脉而被广泛用于各种心脏病的治疗。因本证以阴虚为重,故用沙参替代人参,沙参微寒,长于疏润,而无燥、腻之弊,以气分中兼理血为其特点,此药合麦门冬、五味子之清、敛,更可酸甘化阴,保元气以滋化源。百合地黄汤与生脉散合之可滋水济火,镇静安神,静以止动而除心悸怔忡。当归辛甘而温,为血分之气药,合生地、丹参、炙甘草可养血行血滋阴,缓急宁心。丹参、黄芪乃气血之药,在此方中用为佐使,意在促进心脉气血流畅。用桂枝少佐于滋阴养血药中,取其补少火以生气,与炙草温经通阳和营化阴。如此诸药合用,以燮理心之阴阳为旨而达宁心平悸调律之目的。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