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燥、湿、虚、腹痛腹泻
【医家】孔昭遐
【出处】孔昭遐验案选粹
【关键词】湿热、燥、湿、虚、腹痛腹泻、时轻时重、舌淡红、腹泻、脾虚、经久不愈、体重增加、虚实夹杂、正虚邪恋、大肠湿热、慢性肠炎、面色少华、苔薄白、苔根黄、大便溏、面色红、苔薄黄、腹软、腹痛、胀满、炎症、寒湿、后重、脉弦、肠鸣、压痛、结肠、
【内容】
胡某,男,59岁。2004年10月13日。
主诉 腹痛腹泻,肛门作坠10余年。
初诊 患腹痛腹泻,肛门作坠,大便溏稀,间夹黏液,日行6~7次,延今10余年,不规则应用抗生素治疗至今,症状时轻时重,迄未能愈,但胃纳正常,无脘胀等不适。刻下面色少华,形体清癯,舌淡红,苔薄黄根腻,脉弦。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莫菲征(-),脐周轻压痛。大便常规(-)。按证乃腹泻日久,脾气已虚,运化失健,而苔根黄腻,乃大肠湿热未清,正虚邪恋之证。治拟健运脾胃,兼清湿热,异功散合连理汤、香连丸加减。处方:
潞党参12g 生黄芪15g 炒白术12g 白茯苓15g 广陈皮10g
广木香8g 川黄连8g 石榴皮12g 淡干姜5g 延胡索12g
杭白芍15g 炙甘草6g 焦山楂10g 焦神曲10g
水煎服,一日2次。
二诊 上方服7剂,大便次数减为日行3~4次,唯仍溏薄,服14剂后,大便已减为日行1~2次,偶见成形,腹痛后重已消,偶有肠鸣,服至35剂时,诸症均已消失,大便基本成形,日行1次,偶或2次,纳食如常,体重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弦。方药对证,既已获效,更进一筹,为巩固疗效,再予膏方善后调理。
处方(1):
前方加补骨脂15g。水煎服,一日2次,7剂。
处方(2):
潞党参150g 生黄芪300g 炒白术150g 白茯苓300g 广陈皮100g
广木香80g 川黄连90g 淡干姜90g 诃子肉200g 杭白芍150g
石榴皮150g 补骨脂200g 肉豆蔻90g 五味子90g 炙甘草80g
焦山楂120g 焦神曲120g 炒谷芽200g 炒麦芽200g 东阿胶250g
饴糖500g
上方熬煎成膏滋药,每服1匙,开水冲服,一日2次。
治疗结果随访4年,患者停药后,情况良好,大便一直正常,日行1次,偶有2次,面色红润,形体较壮,连续3年,冬季来开膏方1 料调补。
【孔按】 慢性肠炎,腹泻经久不愈者,临床颇为常见,这类患者往往曾经西医长期治疗,经常应用抗生素类药物,症状时轻时重,疗效不能满意而求治于中医。临床所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而以虚证为主,因此治疗亦以健运脾胃为主法,以香砂六君丸或参苓白术散合连理汤为基本方,兼有湿热滞留,肠道炎症明显者,加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头翁之类,兼有寒湿者加温中燥湿之品,如干姜、肉豆蔻、高良姜,粪质清稀者加收涩药,如诃子、石榴皮、补骨脂、五倍子、五味子之类。案一,湿热重于脾虚,治疗以清热燥湿,祛邪为主,健运脾胃,补虚为辅。案二,脾虚重于湿热,胃纳正常,亦无胀满之感,故取异功散合连理汤、香连丸为基本方加温中收涩,消导助运之品而收功。若肠镜检查示病变部位较低,在乙状结肠或直肠者,必须加用中药保留灌肠,上下兼治,常可获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