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脘痛、郁、蛔虫、胃脘疼

【医家】郭中元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痛、脘痛、郁、蛔虫、胃脘疼痛、胃脘痛、呕吐、血瘀、食后、气滞、淋、吐、疼痛加剧、肝郁化热、肝胆火炽、蛔虫症、舌质红、苔微黄、肠炎、气郁、面黄、拒按、蛔厥、吐蛔、胃痛、虚寒、胆火、食少、瘀、
【内容】
刘某,女,15岁。
初诊:1969年4月29日。
主诉及病史:近十天来,胃脘疼痛,不能进食,食则脘痛加剧,痛甚时呕吐黑绿苦水。因过去曾有过吐蚘史,当地医生诊为“胆道蛔虫症”,予以乌梅汤和驱虫药治之,服药后病情未缓,反而疼痛加剧。
诊查:面黄瘦削,胃脘疼痛拒按,数日未食,口中臭秽,大便两日未行。舌质红,苔微黄,脉
弦滑。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8×10ˉ9/L;分类: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2,嗜酸性粒细胞0.02。粪便检查:蛔虫卵(++)。
辨证: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郁而作痛。
治法:清热和胃,疏肝止痛。
处方:蒲公英10g栀子10g陈皮10g厚朴10g川楝子10g竹茹10g枳壳10g荜拨4g元胡12g香附12g大黄6g甘草6g 1剂
二诊:4月30日。服药后大便已下,脘痛略减,能食少量面汤,食后胃脘虽稍疼,但未呕
吐。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10ˉ9/L;分类: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6,嗜酸性粒细胞0.02。钡餐造影提示:十二指肠炎。于原方减竹茹、荜拨、大黄,加砂仁6g、使君子12g。4剂。
三诊:5月5日。服药后泻下蛔虫3条,脘痛已止,饮食转佳。继服原方药3剂。
四诊:5月8日。自服上方药后,脘痛消失,食欲增加,食后已无痛感。近日自服驱虫药,排出蛔虫二十余条,诸症悉愈。
按语:胃脘痛一证,其病因诸多,临症多分气滞、火郁、血瘀、虚寒等数种类型。但这些类型往往不能截然划分,皆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郁日久亦易化热。朱丹溪云:“胃脘痛,须分久新,若明知身犯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药,若病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本案食则胃痛加剧并呕吐苦绿水,证系肝胆火炽,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过去虽有吐蛔史,显非蛔厥。故用清热疏肝、和胃止痛之法,以蒲公英、栀子、大黄清泄肝胆火邪;竹茹清热和胃止呕;香附、陈皮、厚朴疏肝理气;川楝子、元胡清肝活瘀止痛。待痛止后,方加用驱虫药,使病邪尽除,得以康复。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