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慢性气管炎、肺肾阳虚
【医家】田从豁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咳喘、慢性气管炎、肺肾阳虚、感冒、寒痰、咳嗽、喘咳、舌淡苔薄白、咳嗽痰喘、时轻时重、正虚邪实、体重增加、畏寒肢冷、语声低微、久治不愈、脉沉细、易感冒、多汗、虚寒、倦怠、气短、心悸、痰白、神疲、虚、
【内容】
咳喘(慢性气管炎)
马××,女,55岁。于1978年7月14日初诊。
主诉咳嗽痰喘20余年。
病史20多年来每年9月至次年4月咳喘发作频繁,冬季尤甚。近10年来病情加重,咳嗽剧烈,痰白量多,动则气短,易感冒,畏寒肢冷,腰痠腿软,心悸多汗,食欲欠佳,体力衰弱,已丧失劳动能力,经中西医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检查神疲倦怠,语声低微,目前为病情缓解期,无明显咳喘,身体瘦弱,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咳喘(慢性气管炎),肺肾阳虚、寒痰伏肺型。
治疗扶正祛邪,温阳散寒。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
操作:于1978年夏季伏天接受复方白芥子敷灸治疗,每伏贴敷6小时。1个月后食量大增,精神体力明显好转,同年冬季咳喘稍有发作,感冒次数明显减少。1978年夏季伏天,又连续敷灸两年,咳嗽基本消失,冬季未发病,体重增加,很少感冒。1988年冬季随访,咳喘病已愈,身体较前强壮,尚能从事家务劳动。
按语白芥子穴位敷灸治疗咳喘,是作者根据喘咳病久治不愈,肺肾双虚,冬寒易发,正虚邪实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冬病夏治”药穴结合的方法。
白芥子散是在古方基础方上加减而来,其为: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细辛10g共研细末,于每年三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各敷灸1次。每次取以上药面1/3,用鲜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再加少许麝香,分摊在6块直径为1cm见方的胶布上,然后分别敷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位上,每次敷贴4~6小时。一般连续敷3年。其中用鲜姜汁调药并加少许麝香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1次调配很多而置久待用,则疗效减低。同时伏天敷灸和选准穴位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此法老少皆宜,对各种类型的喘咳均有一定疗效,而对于虚寒型者效果更佳,上举病例由于属肺肾阳虚,寒痰凝肺型,所以敷之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