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月经、痛、癥瘕、淋、
【医家】何炎燊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带下、月经、痛、癥瘕、淋、湿、瘕、舌质暗红、带下不止、口干咽燥、赤白带下、肾阴不足、舌质淡红、肢体倦怠、脉沉细涩、脉细滑、宫颈炎、面色红、苔薄黄、糜烂、不孕、重坠、水肿、痛经、多梦、心烦、赤带、炎症、颧红、虚、
【内容】
李某,女,37岁。
初诊:1959年10月22日。
主诉及病史:此妇于1939年(18岁)结婚,至今二十年未孕,中西药物遍试,迄无一效,夫妻久已断念,6年前已育一螟蛉矣。是岁,妇就职于饮食服务业,而苦于妇科隐疾缠绵,妨碍工作,来就余诊,只求治愈痛经带下,于愿已足。
诊查:此妇形瘦色苍颧红,肌肤不泽,脉沉细涩略数,舌质暗红,苔薄黄。据述多年来脐下两侧若有块状物,可移动,时隐时现,经前则绷急如索,疼痛甚剧,后连腰骶,重坠难举,经后痛渐缓,块状物亦扪不到。月经迟早不定,色暗成块,先多后少,最后则淋漓不绝。且终年累月,带下黄白,中夹赤色黏液,房事后赤带更多,下腹拘痛不已。经某医院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较小,略后倾,两侧附件慢性炎症改变,局部水肿;慢性子宫颈炎,Ⅱ度糜烂。
辨证:病人之体质乃肝血肾阴不足,血行不畅则凝而为瘕,相火疏泄太过则为带也。
治法:先用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合桂枝茯苓丸缓攻其癥瘕,继用补肾阴清肝阳方治其带下,最后以补肾阴、养肝血收功。
处方:海螵蛸24g茜根9g阿胶15g桂枝6g茯苓15g丹皮15g桃仁15g赤白芍各15g山甲9g
二诊:11月14日。上方加减服药20剂,月经适来,疼痛大减,索状物亦未扪到,淋漓已断。今是经后3天,改用“补肾阴清肝阳方”以治其带下:
处方:藕节24g侧柏叶15g青松叶(即松针)8g天冬12g生地黄24g玉竹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黄柏9g苡仁24g
三诊:11月30日。上方加减服药已半月,带下渐止,平日兼见之心烦多梦口干咽燥等亦相继消失,脉转细软不数,舌质淡红。改用补肾阴、养肝血之方以为善后之计。
处方:龟版24g生熟地黄各15g茱萸肉12g桑寄生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当归15g白芍18g阿胶15g
四诊:1960 年2月23日。上方药每2天服1剂,一个月后神气盎然,面色红润,月经正常。春节期间,月经应来,今逾期20天未至,且觉肢体倦怠,再来求诊。持其脉细滑,尺部按之不绝,青蛙试验得阳性,余曰:“孕矣!”妇闻言大骇,良久,泪涔涔下。秋日,产一女,时妇年已38矣。41岁再生一子,今夫妻均年届古稀,健康状况良好。
按语:张景岳云:“种子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温,热者宜凉,滑者宜涩,虚者宜补,去其所偏,则阴阳和而生化著矣。”此言极为精确。此例二十年不孕之能治效者,在乎“去其所偏”。若癥瘕不消,带下不止,安能阴阳和而有子乎?人知《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能治宿癥,不知《内经》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尤妙。海螵蛸入奇经,有能通能涩之妙,配以茜根之行,雀卵鲍鱼汁之补(入汤剂余每用阿胶代之),与桂枝茯苓丸合用,功更宏而不伤正。凡癥瘕非坚实不移,而病者体弱不受克伐之药者,用此缓攻,至为稳妥。余治此例之赤白带下,所用之“补肾阴清肝阳方”出于《沈氏女科辑要》,原书云“主治相火亢盛,疏泄无度之带下。方书多谓带下不离乎湿,然由于相火亢盛者亦不少。沈尧封谓此方‘以清劳之品清肝,不以苦寒之药伤气’,张山雷极称其巧”。余加苡仁黄柏者,兼治其湿也。方中青松叶药肆无有,如摘采不易,可用莲叶代之,盖莲叶亦入肝胆,芳香清透又能止血也。至于善后种子之药,无非用傅青主“养精种玉汤”扩展而成。因此妇本木火之质,不受温补,故用药如此。其实,此时瘕消带止,其所偏者已去,正如景岳所云“阴阳和而生化著矣”。此方补肾阴、养肝血,自能水到渠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