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汗出、谵语、痰多、上午

【医家】杨达夫
【出处】津门医粹
【关键词】痰、汗出、谵语、痰多、上午、温邪、烦躁、胸闷、撮空、口渴、湿、舌红苔薄黄、舌红苔薄、发热恶寒、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舌苔黄腻、头痛身痛、小便不通、脉洪大、舌短缩、脉滑数、脉滑实、脉洪滑、鼻干、便干、表证、病后、郁热、恶心、下午、温病、舌红、红疹、神清、伤寒、斑疹、苔厚、战汗、嗜睡、湿热、虚、吐、
【内容】
宋某某,男,21岁,1962年2月19日初诊。
患者于澡塘洗澡后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口渴,胸闷,便干,尿短赤,脉洪滑,舌红苔厚,体温40.6℃,胸腹背部及四肢散在红疹,压之不退色,外裴反应1:40(四日后外裴反应1:80,又四日外裴反应1:640)。此乃新感温邪引动伏气,表证未解,侵及气营,治以辛凉解肌,透营清气。处方:
生石膏24克 广角9克 山栀9克 黄芩9克 鲜芦根30克牛蒡子9克 大青叶9克 银花15克 连翘9克 蝉衣3克丹皮9克
二诊:热度仍高,体温39℃~40℃之间,晨轻墓重。前方加赤芍9克、神曲9克、紫雪散3克送服。
三诊:恶心汗出,热势略见减轻,一度降至38.6℃,后又回升至39.6℃,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未再出现斑疹,是伏气未解,再以化斑透邪。处方:
生石膏30克 鲜芦根30克 大青叶9克 牛蒡子9克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竹茹9克 赤芍9克 丹皮9克砂仁1.5克 犀角粉0.9克冲服。
四诊:热度降至38℃,仍感胸闷口渴,大便三日未行,脉滑数,舌红苔薄黄,原方加栀子6克、黄连3克、瓜蒌9克。以清三焦郁热。
五诊:体温恢复正常,自觉无不适,原方再服一付。
六诊:体温正常,夜有汗出,鼻干流血,脉象和缓,乃病后余热示尽,即“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继清余热。处方:
鲜芦根15克 桑叶9克 生白芍9克 黄芩6克 青蒿6克麦冬9克 炒稻芽9克 石斛9克 竹茹9克 滑石9克
调理痊愈出院。
1931年9月8日杨从兄健人病于保定,来电嘱诊,当搭车前往,于9日抵保。
初诊:脉象洪数,舌苔黄腻而厚,体温40℃,舌短缩,痰多,谵语多,间有撮空,小便深红短少,大便秘结。教会医院诊为“肠伤寒”,服药一周,病势未退。病于秋季,湿热当令,是湿温病也。温邪未透,痰湿素盛,宜清热涤痰,佐以开窍安神。处方:
鲜芦根 冬瓜仁 丝瓜络 竹茹 豆豉 焦栀 连翘 金银花 厚朴花 苏子 小木通 以陈萝卜、海蛰皮煎汤代水,并送服紫雪散。
二诊:次日,脉滑实、舌短谵语、撮空均较好。痰仍多,小便二次赤红,大便稀黑,体温39.2℃。处方:
生石膏 浙贝 芦根 丹皮 焦栀 连翘花粉 竹茹 小木通 海蛰皮 陈罗卜煎汤代水送服紫雪散。
三诊:体温上午38.4℃,下午又回升至39.2℃,痰多欠利,夜微有谵语。继服原方加瓜蒌、枳壳、竹沥水。
四诊:上午微烦躁,继而汗大出,脉转细弱,嗜睡,连进滋阴清?热化痰药而先烦躁继汗出,是正邪交争,病已十三日,乃战汗之象,体温降至36℃以下,以其体质素虚,恐正不胜邪,急以扶正。处方:
西洋参15克,浓煎频服。而后汗敛神清,其病若释。
五诊:体温36.2℃,小便不通,遂导尿一次。处方:
西洋参、橘红络、浮小麦、远志、竹茹、茯神、糯稻根须、朱灯心。
六诊:体温36.3℃,舌红少苔,气微短,痰多易吐,能食米粥四次,藕粉二次。继服原方加冬瓜仁、杏仁、炒苡米,温证已愈,观察二日无变化,遂辞别返津。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