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疱疹、燥、热毒、肿胀

【医家】王德林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烦躁、疱疹、燥、热毒、肿胀、气血两燔、发热、水疱、津亏、丘疹、舌红、皮肤肿胀、口渴欲饮、腹胀腹痛、风阳上扰、皮肤红肿、体温下降、阴血亏虚、体无完肤、脉细弱、苔薄白、脉虚细、津伤、畏光、红斑、咳嗽、干燥、脉数、泻火、心慌、阴虚、疮肿、高热、溃疡、皮炎、麻疹、舌淡、纳呆、斑疹、苔黄、热病、食少、润肺、瘙痒、流泪、痛、痰、
【内容】
南某,男,10岁。
初诊:1989年3月27日。
主诉及病史:因发热4天,发疹1天,于3月21日以“麻疹”在某铁路局医院住院。住院期间曾用青霉素、氨节青霉素、白霉素、红霉素、氢化可的松(最高120mg/日),地塞米松(最高6mg/日)及输注血浆等治疗。但仍继续发热、体温常在39℃左右,最高达41℃,同时全身皮肤渐红、肿胀,出斑疹。住院7天,病危通知已下达2次。病因未查明。应家长及院方之邀会诊。
诊查:高热,全身皮肤猩红肿胀,并呈多形性红斑损害及水疱、丘疹,口腔、y茎、手部、脚掌均有水疱、丘疹滋生,眼睛被渗出物粘合,畏光、怕睁眼,真可谓体无完肤。烦躁、口渴欲饮,咳嗽、有痰难以咳出,纳呆、大便极少、小便色黄,神志尚清,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气血两燔,热毒熏蒸。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处方:生地25g丹皮10g赤芍10g黄芩10g黄连8g黄柏8g生山栀8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元参10g双花15g菊花15g生军2g生甘草6g 2剂
医嘱:饮食宜清淡,忌食肉类、鱼虾及辛辣之物。
二诊:3月29日。服上方2剂后,体温下降,皮肤红肿及疱疹有所减退。夜里睡眠佳,未烦躁。能食少量流质,尿色正常,大便日1次,稍成形、量少,精神可。服药见效,以前方加味:黄连、黄柏增至10g,生军减至1g,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4剂。
三诊:4月9日。体温正常,病情稳定。全身皮肤肿胀消退,大部分疱疹干涸结痂,有些开始脱落,真皮生,但有燥痒感。夜间烦躁,睡眠欠佳。饥饿感重,虽及时进食,亦感心慌不适。尿道口有一扁豆大之溃疡,包皮粘连,排尿有阻力感,微痛。舌红不润,脉细弱微数。
处方:生地15g元参8g麦冬8g玉竹8g花粉10g北沙参10g焦麦芽10g怀山药10g银花10g生草6g 3剂
四诊:4月19日。患儿体温正常,食纳增,主食每日达500g左右,无腹胀腹痛,大便日2次,成形,气色正常。全身坏死皮肤大片脱落,大者如破手套,小者如米糠,新生皮肤自觉瘙痒、烦躁。二十个手脚指(趾)甲也先后变青、变灰、脱落,新生指(趾)甲粉红色。唯眼结膜有少许渗出物。口鼻自觉干燥。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处方:炙龟甲20g牡蛎15g熟地15g生地15g麦冬10g玉竹10g花粉10g生黄芪10g炙黄芪10g炙甘草6g 5剂该患儿自3月27日服中药后,病情就逐渐好转,所住医院基本未用什么关键性药物,只作了些护理和眼睛的局部用药以及激素的减量。5月7日患儿康复出院。家长将患儿所剥脱掉的死皮、指(趾)甲用报纸包了一包。1998年患儿考上大学,未再复发。唯眼睛见风流泪。
按语:王老先生认为治疗疮肿疱疹首先应分阴阳;阴阳不分,则动手就错。本例全身性剥脱性皮炎(红皮病),当时就诊医院,虽未查明原因,但从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为阳证、热毒证,是气血两燔,热毒熏蒸肌肤而使皮肤猩红、肿胀,继而发为疱疹的。所以一诊二诊用生地、玄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之属以清热凉血解毒,全方位清除体内火毒,故能急救患儿的生命于垂危。三诊病情稳定之后,死皮始脱,新皮渐生,表现为阴虚津伤兼有余毒之征,故以麦冬、玉竹、北沙参、生地、玄参、怀山药、银花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兼以清解余毒。四诊指(趾)甲及皮肤正在新生,急需大量肝肾之阴以助之,加之热病之后气阴皆伤,津亏液燥,故需补肝肾、益气阴、生津液。方中重用龟甲,加熟地、生地、炙黄芪补肝肾之阴,养气血之精,合以生黄芪托毒生肌,以促进指(趾)甲及皮肤新生;辅以牡蛎潜阳安神,以解阴血亏虚、风阳上扰之烦躁;麦冬、玉竹、花粉生津、润燥、清热,以解津亏液燥之苦。此病例为少见难治之症。王老行医50年亦仅见1例。故患儿家长给王老先生送匾一块,上书“罕症奇术,垂危复甦”。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