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昏迷、神志不清、高热、

【医家】施维智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昏迷、神志不清、高热、痰热、脉弦滑数、手足抽搐、喉间痰鸣、咳嗽、痰热蕴肺、舌红苔薄、舌红苔黄、外感、无汗、病重、久病、湿、咳嗽气急、面红目赤、呼吸短促、舌质偏红、身体不适、神倦嗜卧、脉细滑数、神志清楚、气阴两虚、四肢强直、肝风内动、反应迟钝、烦躁不安、牙关紧闭、大便干结、饮食不节、神疲乏力、热咳嗽、舌尖红、舌质红、呵欠、便溏、炎症、痰鸣、苔厚、肺炎、肝风、苔薄、肝火、润肠、汗出、咳痰、身热、滑数、秽浊、昏睡、便闭、神疲、积、郁、瘀、
【内容】
费某,男,40岁。
初诊:1977年1月15日。主诉及病史(代诉):患者于1月6日自觉身体不适,反应迟钝。9日晚神倦嗜卧,呵欠频频,神情呆滞,沉默寡言。10日证情加重,出现衣服反穿,二袜同套一脚等反常现象,精神疲惫,时而昏睡,答非所问。至12日病情日益加重,并发高热,手足搐动。经某医院神经内科检查无特殊发现。13日脑电图提示为弥漫性炎症收住病房。因患者手足抽搐,不能合作而未查脑积液。14日进入昏迷状态,颈项、四肢强直,高热无汗,瞳孔对光反射存在。15日高热持续,小溲失禁,大便闭结,咳嗽痰鸣,随即进入深昏迷,病势危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伴肺炎”,于15日请董老会诊。
诊查:高热40℃,无汗,神志不清,牙关紧闭,项背强直,手足抽搐有力。呼吸短促,喉间痰鸣如拉锯,两肺满布啰音。血象:白细胞计数17.5×10ˉ9/L,中性细胞0.91。舌红苔黄根端垢腻,脉弦滑数,劲而鼓指。
辨证:恙由时邪外感,痰热蕴肺,心神受蒙,肝风内动,病势危笃。
治则:勉拟清肺疏表、平肝熄风,佐以豁痰开窍。
处方:豆豉12g薄荷(后下)4.5g鲜石斛15g全瓜萎24g川黄连3g厚朴4.5g半夏9g枳实6g胆南星9g天竺黄9g朱茯苓12g远志4.5g石菖蒲4.5g 1剂另,羚羊角粉3g(分2次服),牛黄至宝丹1粒(分2次服),竹沥2支(分2次服)。
二诊:1月16日。药后汗出遍体,身热得解,手足抽搐渐止,牙关已开,咳嗽气急较平,喉间痰鸣减轻;大便色深,质溏奇臭;口张目睁,神志不清。舌尖红,苔薄,根腻初化,脉弦滑数。时邪外达,肝风初平,痰热内蕴,心神受扰,病未脱险。再拟前方加减。
处方:鲜石斛15g辰麦冬9g川黄连3g半夏4.5g全瓜萎24g枳实6g山栀9g陈胆南星9g天竺黄9g朱茯苓12g远志4.5g龙齿(先煎)30g石菖蒲4.5g 1剂另,羚羊角粉3g(分2次服),安宫牛黄丸1粒(分2次服),竹沥2支,分2次服。
三诊:1月17日。热平搐止,咳痰减少,眼珠及肢体转动自如,神志仍不清楚。舌红苔黄根尚腻,脉仍滑数。再拟清心肺、化痰热,佐以祛瘀通络。
处方:全瓜萎24g郁金9g川黄连3g半夏4.5g枳实6g川贝母9g桃杏仁各9g川芎9g天竺黄9g橘皮络各4.5g朱茯苓12g淡竹叶9g莲子心4.5g 2剂另,羚羊角粉6g(日服3g,每次1.5g),安宫牛黄丸2粒(日服1粒,每次半粒),猴枣散2支(日服1支,每次半支)。药后证情日见好转,1月19日至2月4日期间,咳减痰声亦少,肢体活动逐渐正常,病情趋向稳定。2月5日至3月6日1个月内,由于护理不当,或因外感寒邪而发热咳嗽,或因饮食不节而便溏。脉象浮、滑、弦、数相互交叉并见。尤以舌苔变化较为突出,时或由白转黄,时或由黄转白,时或黄白相兼,时或由薄转厚,时或由厚转呈垢腻。病情复杂,变化较多。此阶段因能牢牢掌握辨证论治、急则治标的原则,随证应变,使诸症均迎刃而解,惟神志不清。故从3月7日后转入第二阶段治疗,再请会诊。
四诊:1977年3月7日。热平,咳嗽喉间痰鸣,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张口坦舌,舌咽作呛。舌质红,苔垢腻,脉弦滑数。痰热蕴肺、湿浊蒙心、肝火偏旺之象,治拟清热涤痰开窍,芳香化浊辟秽,温清合法。
处方:玳瑁3g川黄连2.4g半夏9g龙胆草9g黑山栀9g陈胆南星9g川贝母9g天竺黄9g淡竹叶9g枳实6g远志4.5g莲子心4.5g干菖蒲4.5g 2剂另,牛黄至宝丹2粒(分2天服,日服2次),苏合香丸2粒(分2天服,日服2次),竹沥2支(分2天服,日服2次)。
五诊:1977年3月9日。上拟温清两开,神志时清时昧,目珠转动正常,张口坦舌及吞咽作呛均较前减轻。续服上方药3剂,病情日见好转。昏迷57天,终于11日晨突然开口,神志清晰,能简要答语,咳嗽亦少,食欲步增。惟神疲乏力,不耐久坐,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质干,脉细滑数。此乃久病重病之后气阴两虚,上焦痰热未清之象。转拟益气育阴、养胃润肠。
处方:太子参15g北沙参12g生地黄12g金石斛15g麦冬9g白芍9g瓜萎15g当归9g茯苓12g远志4.5g枳壳4.5g焦曲12g麻仁12g 5剂
六诊:1977年3月19日。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思维正常,记忆力未见减退,已能扶物步行,食欲倍增,二便自调,精神日振。舌红苔薄,脉形细小带数。气阴渐复,痰热步清,胃肠亦和。再拟原法调治,以善其后。
处方:太子参15g北沙参12g麦冬9g生地黄12g金石斛15g杭白芍9g柏子仁9g瓜萎15g茯苓12g远志4.5g枳壳4.5g焦曲12g香谷麦芽各12g
按语:本例病情十分危笃,几无生还之望,经诊治症状虽有好转,但昏迷达57天之久。中医“疫气”学说认为,心窍日久不开,舌质偏红,苔厚垢腻不化,乃痰湿秽浊与邪热互蕴之象。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首拟豆豉、薄荷、鲜石斛清肺疏表;半夏、川连、瓜萎泻热涤痰;配以羚羊粉、牛黄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竹沥等平肝熄风、豁痰开窍之重剂,终使病情转危为安。然久病重病之后气阴俱伤,继以益气育阴为主、清热化痰为辅调治半月,身体恢复如常。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董老紧紧抓住辫证论治这个纲,从病因辫证和脏腑辫证着手,审病求因,辨证论治,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幸获痊愈。在患者昏迷阶段,一切药物均采用鼻饲法。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