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短、喘、下肢浮肿、脉
【医家】李介鸣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气短、喘、下肢浮肿、脉沉细、腹胀、水肿、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苔白腻、舌淡暗、风湿性、心脏病、脾虚、纳差、喘息、气促、舌胖、胸闷、肾虚、水饮、心慌、心悸、心衰、舌脉、悸、
【内容】
于某,女,45岁。
初诊:1982年4月15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1951年出现“风心病”。1979年心慌气短加重,且下肢浮肿,不能参加工作,间断地服用地高辛、双氢克尿噻等。1981年出现房颤,近日病情加重而入某医院治疗。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脏扩大、慢性心衰。
诊查:下肢浮肿,按之没指;喘息气促,不能行动;小便量少,每日量400ml左右;胸闷心悸,纳差腹胀。舌胖暗,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辨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溢。
治法:益气健脾,温阳利水。
处方:黄芪24g白术12g茯苓30g防己12g车前子30g(布包)制附片3g6剂,水煎服。
二诊:1982年4月26日。尿量略增,气短腹胀稍轻,余症如旧。舌脉同前。上方改黄芪30g,加人参10g、黑白丑各1.5g(黑白丑为末剂,日分2次冲服)。6剂,水煎服。
三诊:1982年5月3日。水肿见消,喘亦减轻;尿量增加,日尿量增至800~1200ml,舌淡暗,脉沉细。上方去黑白丑,继服药6剂,效可再服。
四诊:5月27日。上方药连服24剂,水肿已退,喘亦止,能下地行走,尿量如常人,然仍有气短。舌苔薄白,脉沉细。病情好转,遂带方出院。
按语:脾虚则水失运化,肾虚则失其温煦,水湿溢于肌肤则为肿,水湿上泛则为喘与悸。故治当温补脾肾之阳,通利水湿。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旨在补气利水。但二诊之时,病势依然未减,小便仍旧难出,此虽属标,却当务之急,若其不去,余症难除,故急用黑白丑以逐水退肿,更加人参且增黄芪用量以防伤正。三诊之时,尿量增,水湿降,则去黑白丑。景岳云:“补泻之法,补亦治病,泻亦治病,但知其要也。”本病乃痼疾正伤,标症却急,倘若失治则误全盘,故用泻邪补正之法,攻者宜暂,补者从长,先加峻药黑白丑攻逐水饮,水稍去即用补脾益气之品从长缓治以求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