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溢饮、汗出、痰饮、
【医家】何拯华
【出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关键词】痰、湿、溢饮、汗出、痰饮、痛、不省人事、眩晕、类中、头目眩晕、神倦嗜卧、恶寒无汗、舌苔白滑、小便短少、湿困脾阳、咳痰不爽、关节痛、舌苔滑、身体重、气郁、中风、昏倒、湿阻、苔白、风湿、头眩、恶寒、神疲、
【内容】
王嘉谋,年三十八岁。
病名:湿夹溢饮。
原因;素患溢饮,时逢首夏,霉湿盛行,顿致新旧夹发。
症候:四肢倦懈,肌肉烦疼,脊背似胀,肘膝痠痛,恶寒无汗,小便短少。
诊断:脉右浮滑沉滞,左弦小涩,舌苔白滑,此时令之霉湿,袭于皮腠之中,内伏之溢饮,流行于经络之间也。
疗法:湿与饮互结于皮腠经络,其表湿固当微汗,而溢饮亦宜发汗,用麻黄汤合二术二陈汤加减。
处方:净麻黄八分 光杏仁三钱 姜半夏三钱 浙茯苓四钱威灵仙二钱 川桂枝一钱 杜苍术一钱 炒广皮钱半 生苡仁四钱独活一钱
次诊:连投二剂,遍身汗出津津,肢体舒畅,恶寒已除,肌肉烦疼亦减,惟肘膝关节尚觉痠痛,溺仍短少,脉右渐转流利,左尚弦涩,苔白微黄,此表湿虽解,而溢饮尚盘踞于四肢筋节之间也。当以萧氏七节汤加减,疏通关节,外治用洗澡法以蠲溢饮。
次方:归须钱半 川芎一钱 桂枝节一钱 甘草节五分桑枝节五个 杉枝节三个 松枝节三个 桃枝节三个 真绛通一钱路路通七个
洗方;紫苏叶五钱 防风五钱 樟树叶五钱 酒炒桑枝一两 煎汤一大盆,乘热洗浴。
效果:内服汤方两剂,隔日洗澡一次,五日后关节痛除,溺亦畅利而瘳。
廉按:阴湿伤表,每多挟风,金匮云:“法当汗出而解。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又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痛,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然则湿夹溢饮,皆当汗解也明矣。此案妙处,全在外浴热汤,内服发汗煎药,盖病从经入者,仍欲其从此出,治法从金匮脱化而来。
施德培,年廿六岁,业商,住昌安门外。
病名:中湿夹痰。
原因:素有痰饮,适逢首夏乍晴乍雨,晴则炎蒸,雨则沉闷,适感其气而猝中。
症候:初起头眩神倦,继即忽然昏倒,神识模糊,不省人事,痰响喉间,状类中风。
诊断:脉右沉小而滑,左沉细涩,舌苔滑白,此即类中门中之湿中也。由湿浊与痰饮相搏,上蒙清窍,顿致痰潮壅塞。虽云温中,实则痰中,气返则生,不返则危矣。
疗法:宣窍开痰为首要,故以苏合香丸、远志、菖蒲为君,开其窍以解语,杏仁、栝蒌为臣,下其气以降痰,佐以戈半夏消痰中之饮,使以皂角通上下之窍也。
处方:远志肉钱半,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搓烂,冲 戈半夏一钱光杏仁三钱 皂角五分 拌炒栝蒌仁四钱 苏合香丸一颗,研细,药汤调服
次诊:一剂而咯痰出声,二剂而神醒能语,惟神倦嗜卧,头目眩晕,脉右沉缓兼滑,左微弦,此湿困脾阳而痰作眩晕也,治以豁痰定晕,仿东坦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次方:竹沥半夏四钱 明天麻钱半 枳壳一钱 拌抄生于术钱半
抱木茯神三钱 广皮红一钱 远志一钱 生薏苡仁四钱白芥子五分 拌捣栝蒌仁四钱
三诊:连投两剂,眩晕虽止,而气弱神疲,肢懈无力,咳痰不爽,脉右浮滑沉弱,舌苔仍白而滑,治以益气化痰,用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三方:老东参一钱 浙茯苓三钱 姜半夏三钱 炒广皮一钱生于术钱半 清炙草五分 淡竹沥两瓢 生姜汁半小匙,和匀,同冲
效果;连服四剂,诸症皆平,精神振作而瘥。
廉按:湿为阴邪,病发徐而不急,今忽状如中风者,由湿阻肺气,气郁则逆,挟素有之痰饮,堵塞其出入之清窍,故昏厥而不省人事,方用宣窍开痰,当然中肯,妙在苏合香丸之辛香开达,宣气通?窍,故能奏速功,接方仿东垣法,三方用和剂局方,亦皆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