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蛔虫、蛔虫症、蛔厥、压
【医家】李影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痛、蛔虫、蛔虫症、蛔厥、压痛、痉、面色苍白、神志清楚、汗出淋漓、蛔虫病、脉弦细、呕吐、上午、肠鸣、苔白、腹痛、腹软、吐、
【内容】
蛔厥(胆道蛔虫症)
李××,女,45岁,干部。1979年5月8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绞痛2小时。
病史当日上午11时,突然感觉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呕吐,吐出蛔虫2支,发作时屈膝抱腹,辗转翻滚,汗出淋漓。发作间歇,剑突下有火烧感。于1时就诊。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面色苍白,体温36.5℃,血压14.7/9.3kPa(110/70mmHg)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剑突下偏右侧明显压痛。苔白,脉弦细。
诊断蛔厥(胆道蛔虫症)。
治疗驱蛔,止痛。
取穴:阳陵泉、阿是穴,鸠尾。
操作:先针刺剑突下压痛点和阳陵泉。压痛点呈15°角向小腹方向斜刺0.5~1寸,针尖进入腹直肌即止;阳陵泉呈45°角向内髁方向刺入2~3寸,均用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行针至腹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后留针。在留针期间加用艾条灸鸡尾穴部位。用此法持续行针15分钟左右,绞痛消失。留针、灸约20分钟,绞痛又发作,仍用上法行针,持续行针约10分钟,绞痛发作再次消失,继续留针加灸。又观察治疗30分钟未再发作而起针,次日随访,未复发。
按语胆道蛔虫症,属于祖国医学“蛔厥”病的范畴,系肠道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针灸治疗本病,临床报道不少,其治疗作用,已引起医务界的重视。针刺治疗本病机理,在于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解除痉挛,使蛔虫退出胆道。
据作者体会,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病人可出现两种情况;①有些病人反应,针后腹内有如水流下行之感,并出现肠鸣、排气等现象。此时患者顿时感觉疼痛消失,周身轻松愉快,此因蛔虫排出胆道之故。②有些患者针后疼痛可有一时性加剧,这可能因蛔虫在退出胆道的过程中,活动暂时性加剧的缘故。因此应继续坚持针灸治疗,使胆管痉挛缓解,促其蛔虫迅速退出胆道,绞痛即会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