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虚、脾虚、多汗、下肢
【医家】张珍玉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气虚、脾虚、多汗、下肢浮肿、脉沉弱、舌淡红苔薄白、舌红苔薄黄、舌淡红苔少、气血不足、脾虚湿盛、失眠、麻木、汗出、虚、
【内容】
李某,女,45岁。
初诊:1998年8月17日。
主诉及病史:手足胀麻4月余,现手足胀麻木,时有下肢浮肿,失眠,多汗,大便偏稀,日行1~2次。
诊查:舌红苔薄黄,脉沉弱。
辨证: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化湿。
处方:黄芪25g人参10g炒白术9g云苓9g炒苡米9g桂枝6g泽泻6g当归9g砂仁9g甘草3g。水煎服3剂。
二诊:1998年8月21日。药后手足胀麻减轻,眠好转,仍多汗,大便偏稀。上方加炒山药9g,炒白扁豆6g。水煎服3剂。
三诊:1998年8月24日。药后手足胀麻明显减轻,大便好转,汗出减少,眠尚可。舌淡红苔少,脉沉弱。上方加炒白芍9g,柴胡6g。水煎服3剂。
四诊:1998年8月28日。药后手足胀麻基本已愈,其余诸症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拟上方意,处方如下:黄芪25g人参10g炒白术9g云苓9g炒苡米9g桂枝6g炒山药9g当归9g炒白芍9g柴胡6g砂仁9g甘草3g。水煎服3剂。药后诸症愈。
按语:脾主肌肉四肢,手足为病从脾考虑是为正法。但关键在于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胀则病在气分;营者血也,卫者气也,故脾虚气血不足是为病本,同时兼见多汗,则表示以气虚为主;大便偏稀及下肢浮肿是气虚兼有湿之象。故治疗以健脾化湿为治。方用黄芪、人参、炒白术以益气健脾,当归补血,云苓、炒苡米健脾化湿,泽泻淡渗利湿,均为有湿而伍,下肢浮肿,则是湿偏于下,故用泽泻渗湿于下,桂枝温通血脉以利气血运行,砂仁芳香醒脾以助脾运湿化。二诊加炒山药,炒白扁豆以加强补气健脾祛湿的作用,且炒山药有涩性,对脾虚所致多汗便稀者更为适宜。三诊加炒白芍,柴胡以敛肝和营,又防脾虚肝乘之变。本病诊断较易于掌握,但分清楚轻重缓急,针对病情分先后用药,却是先生治疗本病取效快之关键所在。先生常说:扶正药不等于祛邪药,祛邪药亦不能等于扶正药;但在一定条件下扶正可达祛邪之目的,祛邪亦可起扶正的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又有邪不先祛则扶正无意,正不先扶则祛邪无以助。因此,临床上必须以分清邪正主次,掌握应用扶正祛邪药的先后主次方能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针对本病是脾虚与湿邪并存的病机,先生指出:健脾药都有祛湿作用,但祛湿药不一定健脾,有的还能耗伤脾气。因此,把握好益气健脾与祛湿化湿的轻重先后是先生治疗本病取效的关键。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去细心体会、理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