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蛔虫症、蛔虫、蛔厥、面
【医家】黄宗勗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痛、蛔虫症、蛔虫、蛔厥、面色无华、饮食不节、恶心呕吐、舌苔微黄、蛔虫病、腹痛、唇干、脉微、呻吟、压痛、燥、吐、痉、
【内容】
蛔厥(胆道蛔虫症)
吴××,女,29岁,农民。1979年3月8日初诊。
主诉腹痛3天。
病史于3月5日起,突然于右上腹部剧发阵发性钻顶痛,痛时捧腹屈膝,满床打滚,手足发冷,并有恶心呕吐,吐出蛔虫2条,曾经医院检查:体温37.1℃,脉搏87次/分,血压11.6/8.7kPa(87/65mmHg)。大便检查找到蛔虫卵,诊断为胆道蛔虫症。服阿托品、安痛定等镇痛药,虽暂时稍见缓解,但又于7日深夜复发剧痛,今晨即来诊治。
检查面色无华,眼睑下凹,不断呻吟。腹部膨隆而软,剑穿右下方有压痛。日唇干燥,舌苔微黄,脉微弦。
诊断蛔厥(胆道蛔虫症)。
治法疏泄胆气,安蛔止痛。
取穴:迎香、四白、不容、腹哀、胆囊。
操作:以上前四穴分别采用透刺法,行较强刺激。捻转法。胆囊穴用泻法,针后不及10分钟痛止,留针1小时,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运针1次,仅针1次而获效。
按语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引起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蛔虫钻进胆道而导致的急腹症。与祖国医学的“蛔厥”相似。中医认为多因饮食不节,或驱蛔不当等因素而诱发,即所谓“藏寒蚘(蛔)上入膈”,气机阻塞不通所致的痉挛性绞痛。针取迎香透四白、不容透腹哀是治疗胆道蛔虫的有效经验穴;胆囊穴在阳陵泉穴下1~2寸处,亦属胆经,为近人治疗胆囊病的经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