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郁、面色无华、脉微细
【医家】董廷瑶
【出处】董廷瑶医案
【关键词】发热、郁、面色无华、脉微细、久病、虚、舌淡苔薄、汗出淋漓、少阴病、乏力、高热、寒战、红斑、大热、纳呆、肢冷、热病、无苔、血虚、有汗、疟、
【内容】
郭某,女,6岁
初诊(1994年11月17日)
患儿自今年5月起间歇性弛张发热,每次4~7日,最高体温达40.4℃,发热时神委、乏力、纳呆,并伴有寒颤。曾经血培养、胸片、B超、心扫描、肝脾CT,以及查找疟原虫、红斑狼疮细胞、肥达反应、骨髓象等各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惟血沉30mm/小时。经各种西药治疗,发热依然如故,转请中医治疗。曾有人作少阳证治,用小柴胡汤而无功,仍常寒颤发热,热甚时40℃以上,汗出淋漓,肢冷。来诊时精神委靡,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神安不躁,脉微细,但重按尚有弹力。根据上述情况,久病深入少阴,又根据形神、脉象,则为内有郁阳,故治以附子汤,甘温和少阴之热,加桂枝以通阳。
桂枝3克 淡附片5克 炒白芍6克 太子参6克
茯苓9克 青蒿9克 白薇9克 天花粉9克
炙甘草3克
五剂
二诊(11月24日)
服上药二剂后,热已不作,舌净无苔,胃纳正常,便下通调,再以附子汤加味。
太子参9克 淡附片4克 炒白芍6克 焦白术9克
茯苓9克 青蒿9克 白薇9克 川石斛9克
炙甘草3克
五剂
三诊(11月29日)
病情稳定,下方调理之。
白参须6克(另炖代茶) 焦白术9克 茯苓9克 生扁豆9克
炒谷麦芽各9克 清甘草3克
七剂
【按】患儿间歇发热已七个月,辨证首先从“久”字着眼,以久病必“虚”也。又经细察详辨,患儿精神委靡,面色无华,脉息微细,但重按有力,此乃病邪虽已深入少阴,而形体尚有实处,且中有郁阳。其发热乃系假象也。少阴病主症为脉微细,但欲寐,“寐”字应作活看,亦可作“静而不躁”解。本例患儿的脉症符合少阴证,故治从少阴,方用仲景附子汤主之,甘温退大热,热病用热药,为反治之法。方中附子温阳扶正;白芍和血;太子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花粉补虚安中;用桂枝一药者,因内有郁阳,取其通阳,以制寒战高热,且使有汗能止也;配以青蒿、白薇,可治阳气浮越热盛。前贤云:白薇为治血虚液衰、阳气浮越热盛之要药,故有热者倍之。辨证精确,投药中的,故二剂热退。复诊再予上方化裁,发热已平,疗效巩固。再经调理,康复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