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痛、刺痛、淋、石淋、

【医家】朱锡祺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结石、痛、刺痛、淋、石淋、小便刺痛、肝肾阴亏、尿道结石、少腹拘急、尿路结石、湿热蕴结、小便涩、茎中痛、放射痛、腹痛、热利、脉细、多饮、气虚、砂淋、苔薄、下血、血淋、血尿、尿血、瘀、聚、湿、积、
【内容】
刘某,男,52岁。
初诊:1975年10月31日。
主诉及病史:1970年秋以来自觉腹部不适,继而剧烈绞痛,并向耻骨部放射,前往某医院急诊,尿常规为镜下血尿,给予对症处理。以后常有类似发作,曾经外院泌尿科检查治疗,×线腹部片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治疗无效而出院。近2个月来,腰部隐痛,有时腹痛较甚。
诊查:小溲频数,并有刺痛,查尿常规,红细胞持续(++)~(+++)。脉细,苔薄。
治法:治拟益肾清热导石。
处方:生地12g丹皮6g旱莲草30g冬葵子12g滑石30g石韦15g升麻6g黄芪9g党参9g金钱草30g生草梢9g
二诊:11月7日。服用益肾清热导石之剂5剂,午睡时突然痛醒,尿道刺痛尤为难忍,小溲不畅,余沥不尽,半小时后尿出结石1块,小便遂得通畅,疼痛顿时消失。今日复查尿常规,正常。治拟益肾健脾,以善其后。
随访: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多次尿检复查均属正常。
按语:西医的“尿路结石”,在中医学文献中被称为石淋,系湿热蕴结下焦,复与尿中沉淀物互结而成,日积月累,逐渐结聚成块,大则为石,小则为砂。有石淋、砂淋、血淋之分。临床上以小便涩而难出,或排尿中断,或小便刺痛,少腹拘急引及脐中或腰腹部绞痛,伴放射痛,尿血等表现为主。古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理气导滞,化瘀通络,健脾补肾,利水排石等法则。本人体会:泌尿道结石形成后,由于尿液向下冲击,结石表面的棱角或粗糙面可能嵌入泌尿道粘膜内,或损伤粘膜产生粘连,迁延日久而不能排出。联想到车轮陷入地面后,汽车不能向前行驶,司机常将车身后退,再加足马力,借助惯性作用,往往可以一冲而过。故我在通淋排石的基础上,使用升麻或桔梗等升提药物,在利尿排石药物的作用下,有可能移动结石的位置,使其冲破原来的阻挡,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使用桔梗或升麻时,应配以党参、黄芪等益气药(气虚者更为适宜),否则,升举力不强,且不持久。经过多次临床实践,确有其效。方中生地、丹皮益肾凉血,取六味地黄丸意。重用旱莲草养阴益肾,凉血止血,肝肾阴亏者用之最好。金钱草清热排石。滑石、石韦、冬葵子利水通淋排石。生草梢利水,为止茎中痛的要药。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多饮水,体健者可配合跳绳运动,以利于结石的排出。若突然发生剧烈的腰腹部绞痛,可能为结石位置发生移动。若出现尿道刺痛,小溲余沥及肉眼血尿,很可能是结石排出的预兆,应鼓励患者消除顾虑,配合治疗,以促使结石排出。排石后再以益肾健脾之剂而收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