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心下痞、溃烂、痛、咽
【医家】刘渡舟
【出处】临床心得选集
【关键词】狐惑、心下痞、溃烂、痛、咽喉糜烂、寒热错杂、心烦不安、脾胃虚弱、脾虚不运、溃疡病、胃肠炎、阴阳毒、溃疡、糜烂、热病、瘙痒、嘈杂、胃病、胃寒、胃热、胃炎、下水、虚热、虚、湿、
【内容】
狐惑病案
刘某,女,32岁。病变及于上中下三部,上则口腔颊部黏膜经常溃疡,糜烂疼痛难愈;中则心下痞满,饮食乏味;下则前阴黏膜溃破,疼痛瘙痒难忍。小便自可,大便成形但每日两次。此属脾虚不运,气痞于中,湿气下流又成<匿虫>毒之害。
炙甘草12克干姜9克黄连6克黄芩9克党参9克半夏10克大枣7枚
此方共服十余剂而诸证逐渐得愈。
【解说】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与半夏泻心汤同,但重用炙甘草为主药。重用炙甘草有两个意义:一方面能补中益气,加强补益脾胃的作用;另一方面能甘温除热。张仲景用甘草泻心汤治疗两种病变。其一,《金匮
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用本方治疗狐惑病。狐惑病的特点是上下溃烂,“蚀于喉为惑”,是指咽喉糜烂,声音嘶哑;“蚀于阴为狐”,是指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上下之变,必从中焦求之。因为中焦脾胃是上下水
火之道,所以,善治者,调其中焦以治上下,这就是本案用甘草泻心汤取效的道理。但作为半夏泻心汤的变方,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第二种病变是脾胃虚弱而内生虚热的心下痞证。这种心下痞往往伴有心烦不安,胃中嘈杂等虚热病证,以此作为与其他两个泻心汤的鉴别。
由此可见,仲景设立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三个泻心汤方,实际上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一条途径。临床所见各种胃炎,胃肠炎以及溃疡病,若属单纯胃寒或胃热均不难治,若遇寒热错杂则较为困难。但只要熟悉三个泻心汤的不同特点而善用之,则随手拈来,有方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