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肿块、湿、郁、瘀、行走

【医家】南征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痛、肿块、湿、郁、瘀、行走不便、脉弦数、舌质红、湿热、苔黄、热利、结节、红斑、发烧、下肢疼痛、红肿疼痛、风寒湿邪、发热疼痛、炎症、热痛、痹、
【内容】
田某,女,54岁,已婚。
初诊:2000年10月8日。
主诉及病史:右下肢大腿至小腿处如鸡卵大肿块5~6处,红肿疼痛,行走不便,发烧,体温持续在38℃以上,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已半年余,在某医院病理切片确诊为脂膜炎。
诊查:病人形体较壮,右下肢大腿至小腿处有六处如鸡卵大肿块,色红而疼痛,其中有两处轻度破溃,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湿热郁阻,气血不通。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拈痛汤加减。当归15g羌活15g升麻10g猪苓10g泽泻15g茵陈30g黄芩10g葛根15g苍术15g白术15g苦参15g知母15g桃仁10g制山甲10g没药10g乳香10g 5剂,每剂煎100ml,分3次服,每次服100ml,日服2次。
二诊:10月16日,服药后下肢疼痛减轻,时有发烧,体温在37.8℃左右,肿块不见明显消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照上方加土虫10g,赤小豆30g。连服20剂而愈,经随访至今未犯。
按语:脂膜炎,在临床比较少见,此症如结节性红斑,但结节性红斑很少有破溃现象,又易治愈,而脂膜炎发展日久,引起破溃,又不易治愈。实用外科病理学记载,该病是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结缔组织间内的一般炎症,以皮下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即指脂质溶解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变。本症肢体出现红色坚硬肿块,发热疼痛,行走不便,应属中医湿热痹症范畴,多由感受风寒湿邪,日久不去,郁而化热,闭阻经络,造成气血郁滞不通,而致局部红肿灼热痛。采用羌活、葛根祛风;猪苓、泽泻、茵陈、苍术、白术利湿;知母、苦参、升麻、黄芩清热;桃仁、制山甲、没药、乳香、当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后又加土鳖、赤小豆,加重清热活血之力,以上诸药相伍,共同达到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之功,而病得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