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瘀、痔疮肿痛、痔疮、

【医家】施汉章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内痔、瘀、痔疮肿痛、痔疮、肿痛、湿、湿热下注、气血瘀滞、痔肿痛、水肿、燥、痛、行走不便、大便干燥、血热妄行、舌苔薄黄、红肿疼痛、脉弦数、疗疮、风湿、痔、
【内容】
李某,男,55岁。
初诊:1980年11月3日。
主诉及病史:患痔疮已二十年左右。1954年在某医院做过内痔环切术,六年后又复发。1975年开始大便后内痔脱出,能自行回复,从去年起不能自行还纳,以手托才能回复。这次内痔脱出、便后滴血已三天,肿痛较剧,坐立、行走不便,大便干燥。
诊查:截石位3、7、11点内痔脱出,色紫暗,渗血,肛周水肿。脉弦数,舌苔薄黄。
辨证:湿热下注,气血瘀滞,血热妄行。
治则:清热燥湿,凉血升提,活血化瘀。
处方:槐花炭10g地榆炭10g生地黄16g马尾连10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6g升麻6g 4剂蛤蟆草洗剂(蛤蟆草30g、马齿苋30g、朴硝30g、生大黄15g)煎后熏洗局部,1日2次。
复诊:11月8日。疗后肿痛显减,渗血及便后滴血亦减,大便仍干。脉舌同前。检查:右侧肿消,内痔回复,左侧肿消其半,内痔未回复。治以原方加生大黄6g(后下),外洗药同上。5剂。药后左侧肿痛消失,内痔回复。
按语:内痔脱出,未能及时回复,色紫暗,肛周水肿疼痛等称为内痔嵌顿。其病因病机为湿热下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药以马尾连清热燥湿,赤芍活血化瘀;槐花炭、地榆炭、生地黄凉血止血;枳壳理气,气行则血行;柴胡、升麻升提,促使内痔回复。复诊加生大黄通里攻下,又能解毒化瘀。熏洗疗法,是治疗痔疮肿痛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邪在表者,渍形以为汗”的外洗法(即用热汤或药物煎洗浸泡)。《外科正宗》痔疮主治方中,有两个方剂用于治疗痔疮肿痛,并提出“先熏后洗”的使用方法,以及用后“诸痔肿痛可消”的疗效记载。笔者根据前人的经验和实践体会,结合痔肿痛的病因病机,制订了蛤蟆草洗剂,通过临床使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蛤蟆草味苦性平,《中药大辞典》说它有“祛风湿、解毒”之功。《外科正宗》洗痔枳壳汤(蛤蟆草、枳壳)记载:“治痔疮肿痛,肛门下坠,毋论新久,洗之肿自消”。验之确效。马齿苋性味酸寒。《滇南本草》说它能“疗疮红肿疼痛”。《本草纲目》谓能“散血消肿”。总之它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大黄清热解毒、活血通下。朴硝味苦咸性寒。《本草纲目》记载:“朴硝澄下,硝之粗者也,其质重浊……故朴硝止可施于付涂之药”。《医宗金鉴》用朴硝、葱头汤洗涤痔疮,有清热、软坚、消肿之效。据此,蛤蟆草洗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消肿止痛之功。蛤蟆草洗剂之所以有疗效,其途径有二:一是借热力之作用,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正如《医宗金鉴》中说:“洗有荡涤之功,涤洗则气血自然流畅。”二是药物的直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