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痛、瘀、痰、脉细、夜寐不

【医家】张云鹏
【出处】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
【关键词】胀痛、瘀、痰、脉细、夜寐不安、脂肪肝、聚、苔薄白腻、神疲乏力、苔薄白、郁、湿、口干、积、热毒内蕴、痰瘀互结、痰浊、鼻涕、瘀血、痰涎、中气、胀满、肝炎、肝痞、腹胀、目花、
【内容】
瞿某,男,34岁。初诊2008年8月5日。

主诉:反复肝区胀痛5年。
患者因反复肝区胀痛,检查发现脂肪肝5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反复波动。2008年7月20日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43.7U/L。


现症:肝区胀痛,夜寐尤感不适,精神欠振,鼻涕带血。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肝痞。
西医诊断:脂肪性肝炎。

辨证:痰瘀互结,热毒内蕴,肝络不和。

治法及方药:化痰活血,清热解毒,疏肝和络。
泽泻10g 决明子15g 鸡血藤10g 郁金10g 垂盆草30g 六月雪30g 平地木30g 茯神20g 茅根15g 连翘30g 生黄芪10g 7剂

二诊(2008年8月21日)肝区胀痛,夜寐不安,口干,大便不成形。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8月5日方加黄芩15g、生薏苡仁30g、佩兰10g。7剂。
三诊(2008年8月28日)肝区胀痛好转,夜寐不安,神疲乏力,大便成形,日行1~2次。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腻,脉细。
8月21日方改佩兰30g。14剂。
四诊(2008年9月18日)肝区胀痛好转,目花口干,夜寐不安,神疲乏力,大便成形,日行1~2次,腹不胀。2008年9月16日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0U/L,谷氨酰转移酶56U/L,葡萄糖6.52mmol/L,总胆固醇6.14mmol/L,三酰甘油3.19mmol/L,其余均正常。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腻,脉细。

泽泻10g 决明子30g 鸡血藤10g 郁金10g 垂盆草30g 六月雪30g 紫花地丁30g 败酱草30g 平地木30g 连翘30g 玉米须30g 佛手10g 合欢皮30g 生薏苡仁30g 海藻30g 佩兰30g 14剂

五诊(2008年11月19日)肝区稍胀,腹胀,夜寐不安,神疲乏力,大便畅。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9月18日方加莱菔子30g,去玉米须。续服14剂。
六诊(2008年12月25日)肝区无胀痛,夜寐已安,口不干,大便成形,日行1~2次。2008年12月22日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三酰甘油3.51mmol/L。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腻,脉细。
泽泻10g 决明子30g 鸡血藤10g 郁金10g 垂盆草30g 六月雪30g 紫花地丁30g 败酱草30g 大青叶30g 连翘30g 生薏苡仁30g 海藻30g 莱菔子30g 白芥子10g 灵芝10g 陈皮6g 14剂

【按语】脂肪肝古代中医无此病名,现代却成了时髦病之一。或云属于“痰证”,因痰证泛指痰涎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或曰应属“瘀证”,因瘀证含有瘀积之义,由于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现代研究又认为: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也可视为瘀证。或说可列为“聚证”“痞证”,因“聚证”为腹中气聚邪聚,胀满不适;“痞证”为血气壅塞不通而成痞,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张氏认为“痰瘀互阻,肝络不和”为脂肪肝病机关键所在,“化痰攻下,活血和络”为脂肪肝治疗法则要领,从而达到调脂理肝的目的。本案处方系降脂理肝汤加味。方中泽泻、决明子降脂通腑,垂盆草、六月雪、平地木、连翘清肝解毒,降酶泻浊,茯神、生黄芪补气化湿助运,以绝痰浊生成之来源。在治疗中随证加减,加入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加强化痰通络,行瘀理气之功,并佩兰芳香化湿,玉米须利尿泄热平肝,灵芝加强扶正,调节免疫,使正复邪去而安。其中尤以白芥子一味药在方中加强除痰湿、行瘀血之功,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至正常,症状改善。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