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湿热、湿、肾衰、皮肤瘙
【医家】连建伟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虚、湿热、湿、肾衰、皮肤瘙痒、大便溏、恶心、郁、瘀、脉沉细滑、慢性肾衰、慢性肾炎、面色萎黄、脾肾阳虚、大便干结、肾阳不足、舌质淡胖、大便秘结、气血两亏、恶心呕吐、苔白厚腻、腰腿酸软、苔白腻、脉沉滑、苔薄腻、低血压、脉细滑、舌胖淡、乏力、腹满、口干、纳少、贫血、热重、足肿、食后、水肿、血尿、瘀结、中毒、热毒、
【内容】
鲍某,女,39岁,农民,住天台县坦头镇。
主诉及病史:患慢性肾炎13年,血压增高5年,发现肾功能失常已3年,血肌酐近一年来逐步增高,达尿毒症水平已半年余,近日检查血肌酐已达1027μmol/L,因无力负担血液透析费用而来诊,要求中药治疗。诊得面色萎黄虚浮,精神软弱,但无足肿,尿量正常而色清,大便干结不畅,轻度皮肤瘙痒,口干苦,胃脘胀,纳少,偶有恶心。
诊查:舌质淡胖,苔白厚腻根黄,脉沉滑,血压154/98mmHg(服降压药后),B超示双肾明显萎缩,实验室检查尚伴有贫血,代酸与血尿酸增高等。除应用纠正酸中毒与降低血压的药物以外,主要予以中药治疗。
辨证:正虚标实,脾肾阳虚,瘀浊内蕴,运化失司。
治法:急则治标,先以清热化湿,健脾化浊。
处方:制大黄12g川连3g黄芩10g制商陆10g生米仁20g通草10g姜半夏12g陈皮6g枳壳12g姜竹茹12g红豆壳20g制川朴12g 7剂另,肾衰宁片,14片/日,吞。
二诊:药后大便溏泄,日2~3行,恶心减轻,其余症状与前相同。遂以此方稍加出入共服1个月后,复查血肌酐为918μmol/L。服药1月余血肌酐略降,胃纳增加,食后无不适,大便溏,日2~3行,尿量正常,精神略有好转,苔白腻根稍厚,脉细滑。
处方:川牛膝12g炒地龙20g桃仁12g制军10g川连3g黄芩10g制商陆10g苓皮30g姜半夏12g陈皮6g炒枳壳12g竹茹12g瞿麦12g 14剂另,肾衰宁片,9片/日,吞。服药后舌苔较为薄腻,胃纳正常,精神有所好转。该方出入治疗1个月余,复查血肌酐为786μmol/L。
三诊:生黄芪30g,川牛膝12g,炒地龙20g,桃仁12g,制军10g,川连3g,黄芩10g,制商陆10g,生姜片2片,车前草20g,芦根30g,茅根20g,六月雪30g,14剂。另,肾衰宁片,4片/日,吞。此后除明显乏力,腰腿酸软,有时胃纳欠佳以外,病情尚稳定。上方出入共服1个月余,复查血肌酐为718μmol/L。
四诊:尿毒症经中药治疗后血肌酐下降近300μmol/L,大便通畅,胃纳增加,精神略有好转,皮肤瘙痒不著,舌胖淡,苔薄腻,脉沉细滑。
处方:丹参20g绞股蓝20g生黄芪30g川牛膝12g炒地龙20g桃仁12g川连3g制军6g通草10g六月雪30g茅根20g芦根30g 14剂此后仍以上方出入治疗两个月后,复查血肌酐为580μmol/L。遂仍以该方为主继续治疗。患者经中药治疗迄今已二年余,血肌酐徘徊于600μmol/L左右,证情相对稳定。
按语:临床中有少数尿毒症终末期患者,不愿或不宜采用透析治疗,采用中药治疗为主,适当辅以降压、纠酸等西药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地减轻病情,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并相应地延长生命。笔者于2001年又治疗2例血肌酐为1100~1200μmol/L的慢性肾衰患者,都获得与本例近似的疗效,并都在继续治疗观察中。此类患者由于临床见症不同,可归属于中医的热毒、水肿等证候中。就其病机特点来说,主要是正虚与邪郁。正虚常见气血两亏与肾阳不足,少数也有肾阴内虚者,邪郁主要是湿热与瘀结,其中湿热又有湿重与热重之区别。治疗方法当根据其临床见症而区别其标本缓急,或攻邪治标,或标本邪正兼顾。攻邪治标,热盛于湿者宜通腑开泄,三黄泻心为主方,湿多于热者宜和中开泄,黄连温胆汤加制军为要药,他如通草、车前草、芦根、茅根、六月雪之类均可酌情佐入,以除壅结之邪。行瘀散结亦系攻邪治标之措施,但宜在湿热壅阴减轻、腹满脘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症缓解之后应用之,活血散结之剂每与补虚或清泄湿热之剂配合。至于补益之药,常用者温肾用附片,或加炮姜;养血用当归,或配丹参;补气用黄芪、绞股蓝,亦可用太子参;滋阴宜制首乌、女贞子之类。在治疗中应当掌握以祛邪为主,补虚为辅,补虚免用滋润,防止壅中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