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痛经、肾虚、月经、血

【医家】夏桂成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血瘀、痛经、肾虚、月经、血块、痛、气虚、肝郁、腰酸、月经过多、月经后期、乳房胀痛、胸闷烦躁、腹隐痛、色紫红、血热、腹痛、带下、月经量多、肝郁血瘀、经期延长、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苔薄白、便溏、头昏、瘀结、痤疮、瘀、郁、痰、
【内容】
张某,女,23岁,工人,未婚。
主诉及病史:痛经10年,病始于初潮后10个月。初潮13岁,6~7/30~37日,量中,色红,有血块,有痛经史,平时带下偏少,经间排卵期锦丝状带下亦偏少,B超探查:子宫略小,余未见异常,形体丰腴,毛发较浓,面部多脂,有轻度痤疮。一般经前期出现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小腹隐痛。据述其痛经发作于经行第1~3天,尤以第2天最为剧烈,伴有量多、色紫红,有较大血块,并夹有腐肉片状血块,经行第4天仍有隐痛,腰酸形寒,经行便溏等症。
诊查:痛经10年,兹值经前期,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小腹隐痛,腰酸形寒等症,脉象细弦,舌质暗红,苔薄白。
辨证:肾虚偏阳,肝郁血瘀。
治法:理气止痛,温经活血。
处方:痛经汤加减。炒当归赤芍各10g丹皮茯苓各10g广木香9g延胡12g莪术9g钩藤12g肉桂(后下)5g川断杜仲各12g五灵脂12g 7剂
二诊:服药后痛经大减,腐肉状血块亦减少,经净之后,仍感腰酸,或伴头昏,脉象细弦,舌质淡红,嘱经间排卵期服药。用补肾调血法,取补肾促排卵汤加减。
处方:炒当归赤白芍各10g怀山药12g山萸肉6g熟地10g炒丹皮茯苓各9g川断菟丝子各12g鹿角片(先煎)10g紫河车6g红花5g五灵脂10g 12剂在上药服完后,又将月经来潮,不得不仍用我们的临床验方痛经汤加减,至经间期再服用补肾促排卵汤12剂,前后治疗5个月经周期痛经痊愈。
按语:此为膜样性痛经。拙著《中医临床妇科学》、《月经病中医诊治》,均列有此病的专篇,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例从其妇科特征来分析,患者月经后期,经量中等偏多,色紫红,有较多较大之血块,腹痛以第2天为最剧,应属血瘀,而且为较严重的血瘀。但量多,似与血瘀不相符,须得进行深入地分析。按量多有三种情况,首先是血热,但血热之月经量多,一般于月经的第1天即开始,而此例在第2或第3天才开始增多,且随腹痛而发作,与此不符,可以排除;其次是气虚,气虚月经过多主要在于色质,但色质不能支持气虚,因此,可以排除;再次是血瘀,血瘀有两重性,既能阻滞经血运行,促使月经后期量少,又可瘀阻伤络,或瘀结而血不归经,以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而且从此例患者的色质上,支持了血瘀的病变,妇科特征上可以归纳为血瘀,但全身症状上出现肾虚肝郁,与妇科特征的血瘀不一致,不得不根据月经史、病史、各种检查、治疗等作全面分析。患者月经周期一贯落后,说明肾虚与先天发育有关,肝郁主要与肾虚有关,即所谓水不养木,水不助木,以致肝木之气不得抒发,从而致郁,血瘀是在肾虚肝郁的病变下形成的。膜样血瘀者,即血瘀与痰脂的相结合,蕴结较深,非得癸水之阳不能溶解,所以肾虚偏阳者,就将导致膜样性血瘀也。在治疗上,虽然从急则治标,予以理气活血,温阳止痛,用我们的验方痛经汤加减,但只能起到止痛调经的作用。故还当重视经间排卵期的补肾活血法,以提高阳长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膜样血瘀的形成,故能取得较佳的效果。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