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头晕、舌淡苔白腻、短气
【医家】李寿山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积、头晕、舌淡苔白腻、短气、乏力、纳差、舌淡苔薄白、心肾阳虚、阳虚水停、水饮内停、胸闷气短、清阳不升、肢体浮肿、心悸胸闷、脾失健运、脉沉细、心悸、结核、水饮、腹水、浮肿、胸水、痰饮、脉缓、癌、湿、聚、
【内容】
王某,男,60岁,退休工人。
初诊:2002年10月10日。
主诉及病史:无诱因自觉心悸胸闷、短气半年,伴头晕,乏力,纳差,夜难平卧,经心脏×线片、心脏彩超检查示大量心包积液,曾住院治疗,抽心包积液示漏出液,未找到癌细胞、结核杆菌及狼疮细胞,无胸水、腹水及肢体浮肿,查肝功能正常,白蛋白未见减低,查T_3、T_4、TSH均在正常范围,曾给以利尿、补充白蛋白、激素、抽心包积液治疗,疗效不满意,为此来诊。
诊查: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心脏听诊:心率72次/分,律齐,心音遥远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肺(一),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浮肿。
辨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阳化饮。
处方:熟附片3g炙桂枝15g炒白术15g云茯苓30g炙甘草3g鹿角霜10g紫丹参20g益母草15g白芥子9g水红花子15g福泽泻15g 7剂
二诊:10月17日。服7剂后,一般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好转。足见中阳来复,饮邪渐除,为善其后,去辛热之附片继服。
处方:云茯苓30g炙桂枝15g炒白术15g炙甘草3g鹿角霜10g紫丹参20g益母草15g白芥子9g水红花子15g福泽泻15g 14剂继服14剂后,夜能平卧,胸闷气短不明显,头晕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缓,复查彩超示少量心包积液。宗此方,2日1剂,至今未见心包积液增加。
按语:本证患者心肾之阳不足,湿聚成饮,阻遏气机,故短气;清阳不升,则头晕,乏力;饮邪凌心,则心悸,夜难平卧;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故纳差;舌淡苔白腻亦为阳虚水停之佐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俾“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故拟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附片、鹿角霜温补心肾之阳;白术、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丹参、益母草、水红花子活血利水;白芥子性善走散,能通经络、逐水饮;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因饮为阴邪,其性重滞,病势缠绵,须长期服药,二诊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标本兼顾,正当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