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痰、胸闷、哮、喘息、脉
【医家】黄吉赓
【出处】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
【关键词】喘、痰、胸闷、哮、喘息、脉小、气喘咳、矢气、慢性支气管炎、纳可、自汗、郁、大便干结、肺失清肃、苔薄黄腻、痰热阻肺、苔根腻、有齿印、舌胖、舌红、痰热、痰少、脉滑、咳喘、胃病、虚损、苔淡、吐、
【内容】
薛某,男,53岁。初诊2008年11月17日。
主诉:胸闷气喘咳痰10年,喘增2年。
患者反复胸闷气喘咳痰10年,近2年来喘息加重。患者既往无胃病史。
现症:间断咳(+),痰(±),日均6口、大、色白,质黏,难以咯出,胸闷,平步即发喘(++),无哮鸣,自汗,纳可,大便二日一行,舌偏暗红胖,有齿印,苔微淡黄腻且干中裂,脉小弦滑。
中医诊断:喘病。
西医诊断: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
辨证:痰热阻肺,肺失清肃。
治法及方药: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射干15g 炙麻黄5g 桑白皮10g 前胡10g 制半夏15g 柴胡15g 黄芩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实15g 桔梗9g 生甘草9g 丹参15g 郁金15g 桃仁10g 杏仁10g 炙苏子15g 厚朴10g 麻黄根12g 莱菔子9g 沉香粉3g (分吞) 14剂
二诊咳喘明显好转。无咳,痰日均6口、小、白、稀、咯吐尚易,胸闷缓解,快步则喘,无哮鸣,自汗多,舌胖暗红少津,苔薄黄腻,脉小弦。增入培元扶正之品。
原方加莪术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淫羊藿10g、功劳叶10g、菟丝子10g、生姜9g、大枣30g。续服14剂。
三诊无咳,痰少、小、白、泡、欠畅,胸闷减,无喘哮,药后胃脘不适、矢气频,纳可,大便欠畅,苔根腻、且干、暗红、齿印,脉小弦。
太子参15g 莪术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炙甘草9g 制半夏15g 陈皮10g 黄连3g 吴茱萸1g 海螵蛸30g 柴胡10g 枳实15g 鸡内金10g 白花舌蛇草15g 莱菔子12g 徐长卿10g(后下) 丹参15g 郁金15g 射干15g 炙麻黄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沉香粉3g(分吞) 炙苏子9g 桃仁9g 杏仁9g 厚朴9g 瓜蒌皮15g 海蛤壳30g 麻黄根12g 14剂
药后诸症均愈。
【按语】本例主症是喘息加重,痰黏而难以咯出,大便干结,舌红,苔淡黄腻,脉滑,均系痰热恋肺,且有移热于大肠,符合热证表现。咳、痰、喘、哮四症中以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故诊断为喘病,喘病的治疗,黄氏认为辨证用药当先明标本。常谓“知标与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具体来讲就是要辨清症状的主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该患者病程已有10年,且年近六旬,然而此次发病仍以标证为主,虽有肺脾肾的虚损,仍以祛邪为主,二诊后患者症情明显好转,根据“金水相生”“精气互化”的理论,增入淫羊藿、功劳叶、菟丝子等培本的药物,莪术活血。三诊,患者已无明显肺系症状,而以胃脘不适、矢气较多、大便欠畅等胃肠功能不佳为主要表现,因此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上,以缓解胃肠症状,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