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痰、郁、痰饮、水饮、燥

【医家】赵文魁
【出处】赵文魁医案选
【关键词】湿、痰、郁、痰饮、水饮、燥、痰热、悸、肝热气滞、痰涎、湿痰、肝热、下气、口干作渴、痰涎壅盛、胸胁满胀、下肢肿、咳嗽、气郁、脉沉、久咳、恼怒、痰浊、肝郁、五脏、脾弱、虚、吐、聚、脉沉弱无力、积、渴喜热饮、气郁不舒、胸胁胀痛、肝气郁结、风寒湿痹、痰饮咳嗽、肝气郁滞、胸胁支满、水饮内停、心下悸动、不得卧、大热、咳逆、肺热、积滞、寒痰、结胸、动血、短气、寒湿、久痢、痰稠、支饮、饮少、阳虚、胸痹、心悸、泻痢、下午、喜饮、头眩、热痰、痰水、脉小、溲数、水肿、湿热、重坠、润肺、气结、痞满、逆气、目青、满闷、痛、
【内容】
贾左,66岁。久咳,面目一身皆肿,日晡下肢肿势尤甚,六脉皆是沉弱无力。中阳不足,水饮不化。益气温阳,兼以化饮。
粗桂枝三钱 淡干姜二钱 炮附子三钱,先煎半小时 吴茱萸二钱 云茯苓三钱 法半夏三钱 炒白术三钱 炒川椒二钱 防己三钱
按:本证与《金匮要略》所载饮证相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液属饮,全赖阳气以转输、蒸化。久咳伤肺,复加年高气弱,脾肾之阳不足,尤其中阳一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则咳嗽难愈,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则水湿泛滥,饮邪流溢,故面目一身皆肿。 日晡指下午三至五点左右,为阳明中土司令之时,今中阳不足,水液下趋,故日晡下肢肿势尤甚。脉沉主里,阳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脉沉弱无力。总属阳微阴盛,本虚标实之候。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处同上)故治疗应温阳益气以化水饮。
方中桂枝辛温,通阳补中,利水化饮。《本草疏证》指出:“和营、通阳、利水、行痰、补中、下气,为桂枝六大功效。”配伍干姜,取其辛势之性,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祛湿。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暖脾。《本草纲目》引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两药合用,一以化既聚之饮,一以杜生饮之源,标本同治。吴茱萸辛苦而?热,暖脾胃以散寒邪,“利五脏,去痰冷逆气”(《名医别录》)。川椒乃“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本草纲目》)。防己化气行水,利湿消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咳。阳旺气足,饮除湿化,肿咳可愈。
九月二十六日,赵文魁请得老太太脉息:左关沉缓,右关滑缓。肺热已减,惟痰饮犹有。今用清金止咳化痰之法调理。
杏仁泥三钱,研 苏子二钱,研 前胡二钱 麦冬三钱 炙桑皮三钱 广橘红二钱 栀子三钱 知母三钱,生
引用煅礞石三钱。
按:脉症虽安,但不可骤然停药,恐灰中有火,死灰复燃,故仍以清金化痰之法调理善后。用杏仁、苏子、前胡、桑皮疏调肺气;广橘红、栀子、煅礞石清化痰热;知母、麦冬养阴润肺以安其未受邪之地。
七月二十七日,赵文魁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肝肺有热,中州蓄饮。今拟清肝理肺化饮之法调理。
酒胆草三钱 青皮三钱 姜朴三钱 枯芩三钱 炒栀仁三钱栝蒌六钱 木通二钱 花粉三钱 腹皮子四钱 枳壳三钱熟军一钱五分 焦楂四钱 引用羚羊角面六分,先煎。
八月初二日酉刻,赵文魁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寸关沉弦近数,右寸关沉滑。肝热气滞,木盛乘脾,以致胸胁满闷,目青神倦。今拟清肝调气快脾之法调理。
杭白芍四钱 青皮三钱 香附三钱,炙 木香八分 朱赤苓四钱萸连一钱五分,研 薄荷一钱 胆草三钱 腹皮子四钱 焦楂四钱新会白三钱 引用炒稻芽四钱 枯芩三钱。
八月初三日赵文魁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关尚弦,右寸关沉滑。肝热气滞欠舒,脾经湿饮未化。今拟用原方加减调理。
大生地四钱 杭芍四钱 萸连一钱五分,研 青皮三钱,研?炙香附三钱 木香一钱五分,研 胆草三钱 姜朴二钱 腹皮子各二钱三仙各二钱,焦 熟军二钱 黄芩三钱
引用羚羊角面六分,先煎。
八月初四日,赵文魁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关略弦,右部滑而近数。肝热气滞较舒,脾经湿饮少化。今拟用舒肝清热化湿之法调理。
大生地四钱 杭白芍四钱,生 黄连二钱,研 胆草二钱炙香附四钱 青皮三钱,研 木香二钱,研 姜朴三钱 腹皮子各二钱三仙四钱,焦 熟军二钱 生栀三钱,仁研
引用羚羊角面六分,先煎。
按:肝热气郁,脾湿内蓄,连服调肝清热化湿之方,病见稍减,既然有效,故守前法续进。方中大生地、杭芍养肝阴,柔肝体;萸连、胆草、熟军、生栀清肝热;香附、青皮疏肝解郁;木香、姜朴、腹皮子、焦三仙理气和胃化湿;引用羚羊角面清肝热,平肝阳。
八月五日端康皇贵妃清上除湿熏洗方:
甘菊花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五分 赤芍二钱 青皮二钱元明粉二钱
水煎随时熏洗。
七月初六日,赵文魁诊得老太太脉息:左关沉缓,右部滑缓。诸证俱安,惟胃气悸动,痰饮犹盛,今用益气清热化痰之法调治。
朱茯神三钱 焦术三钱 酒芍四钱 川芎三钱 炒莱菔三钱法夏三钱,研 桑白皮四钱,炙 川贝三钱,研 煅礞石四钱蒌仁四钱,研 赭石三钱,煅
引用枇杷叶四钱,炙。
按:经以上二诊治疗之后,诸证俱安,惟胃气悸动,实为饮热为患,故用朱茯神为主药以安神制其悸动,焦术可“消痰逐水”(《珍珠囊》),他药仍仿前法,清肝化痰以治其痰热。
七月初三日申刻赵文魁诊得老太太脉息:左关沉滞,右部沉?缓。肝气结郁,中脘蓄水,口干作渴,留饮不消,故今痰涎壅盛,胸胁微满。今用清肝导热化痰之法调理。
川郁金二钱,研 青皮三钱 姜朴二钱 杭芍四钱 炙桑皮四钱法夏二钱 广红二钱 莱菔子一钱五分 煅礞石三钱 川贝三钱,研条芩三钱 蒌仁三钱,研
引用枇杷叶四钱,炙。
按:脉沉是饮邪伏积于体内之候,沉而兼缓或滞,是邪阻气机,血行不畅的表现。本案乃痰浊水饮夹杂为患。“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以性状论,“饮清沏而痰稠浊”。从病变部位分,“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所相关之脏腑,“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而来,周身无处不到,化而为痰。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见《景岳全书·痰饮》)。饮之所得,张子和认为,“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本脉案之饮,从脉象上看,当属首条所列之因;从诊病时间分析,适值夏暑当令,又恐是热时伤冷所得。“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凉,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见《儒门事亲》)。因留饮不消,水蓄中州,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作渴,但必渴喜热饮,且饮而不多,故饮入则吐。饮邪壅阻,郁久化热,薰蒸津液,淡乃生焉。而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大凡有形之邪,皆能阻气机之周流,今痰涎壅盛,盘踞胸胁,脉络受阻,肺之清肃之令不行,肝之条达之性亦窒,故见胸胁胀痛。治疗上,应于痰涎、水饮两兼顾之,一以清肝化饮,一以泻肺涤痰。
方中郁金辛苦而寒,行气疏肝解郁,青皮辛苦而温,主入肝胆二经,其气峻烈,沉降下行,与郁金相配一寒一温,加强疏肝行气解郁之功。杭芍酸缓柔肝,兼制青皮等药之辛燥。厚朴姜制,取其辛散之性,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与法夏同用,共奏下气除满、燥湿消痰之功。桑皮味甘,性寒,归肺经,甘淡能行肺中痰水而利小便,寒?凉能清肺中之热以复其宣肃之性,故泻肺行水,“非桑皮不可。”枇杷叶、橘红、贝母宣肺化痰。栝蒌用仁,《本草思辨录》认为:“栝蒌实之长,在寻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莱菔子性味辛甘而平,顺气开郁,下气化痰,消胀除满。青礞石,因其质重力峻,一般痰热之证少用。但《本草纲目》却认为:“青礞石,其性下行。肝经风木太过,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中上二焦……故宜此药重坠。”由此可见,本案用它,是切中病情的。诸药配伍,使肝气得舒,痰饮渐化,则各恙递蠲。
七月初四日,赵文魁诊得老太太脉息:左关沉弦,右部沉缓。肝气郁滞,脾胃不足,故胸膈微满,心下悸动,浮热虽轻,痰涎犹盛,今用清肝益脾化痰之法调理。
川郁金三钱,研 青皮三钱 姜朴二钱 杭芍四钱 朱茯神四钱焦术三钱 法夏二钱,研 广橘红三钱 煅礞石三钱 川贝三钱,研蒌仁四钱,研 知母三钱,生
引用炙桑皮三钱。
按:《金匮》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但痰饮之形成其原因各不相同,本案诊得脉左关沉弦,右部沉缓,示肝郁脾弱之象。肝郁则气不疏达,脾弱则运化失职,致水津内停,痰饮内生,邪郁则化热,而见浮热不适,治疗不可拘于“温药和之”,当以清化方法。方中用郁金、青皮、姜朴、白芍疏肝解郁,焦术健脾以治其本;半夏、广橘红、礞石、川贝等清化痰热治其标邪;痰热拢心故用朱茯神以宁心安神治其悸动,引用桑皮佐金平木以利肝之疏达。
陈右,30岁。恼怒之后,胸胁满胀,水饮不化,肝逆犯胃,脉象沉小且滑,大便通而不畅。和肝降胃,行气化湿。
法半夏二钱半 青陈皮各二钱 杏仁三钱 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干姜一钱 茯苓三钱 砂仁五分研冲
按:水饮入胃,经脾的吸收,将水液中的精气,首先向上输送于肺,在肺的作用下,将其中清纯的部分,散于全身而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其余的部分,一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而为汗,一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和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这就是水液代谢的基本过程。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脾胃起着转输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本病案看,由于脾胃转输不利,水饮不化,停蓄于中,再加上恼怒之后,肝气郁结,横克脾土,脾胃受克,运化更加无力,故胸胁满胀,乃气郁饮停所致。脉象沉小且滑,沉脉主里,湿饮阻滞脉道则脉小,滑脉主司痰饮内蓄。水饮内停脾胃肠间,气郁不舒,则大便通而不畅。总之,为肝失条达,水饮内蓄脾胃。故以和肝降胃、行气化湿为治。
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相合而成二陈汤方义,是治疗湿痰的一张主方,无论是痰涎吐咯上出的有形之痰,或水湿凝聚胸膈,留于肠胃,致痞满壅寒、头眩心悸等症的无形之饮,只要是属湿痰停蓄,常以本方化裁,半夏燥湿化痰,和胃健脾;陈皮善理肺脾之气,行气润燥,调中消痰,再以茯苓甘淡渗湿,脾胃调,水湿运,湿痰自消,本方在临床上,还可随症加减,正如前人所说:“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寒痰佐以干姜、附子;热痰佐以黄芩、瓜蒌……。”在本病案用药中,就加入干姜、砂仁各一钱,用以温散化饮。而加入黄芩清化湿热之品,这是根据脉象沉取见有滑象,为湿饮内郁,恐其渐趋化热,并且半夏与黄芩相配,辛开苦降,燥化湿邪,确得古人治痰饮之妙。再用杏仁开宣肺气,肺气宣发,水液散布,肺气肃降,水液下行,故痰饮易化。用青、陈皮及白芍,舒肝理气,调和肝胃,气道畅达,水道通行,饮邪不生,诸症必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