呓语、神昏、舌绛、燥、脉象

【医家】王慰伯
【出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关键词】呓语、神昏、舌绛、燥、脉象细数、大渴引饮、温热病、壮热、温邪、温病、湿温、身热、唇焦、齿干、不解、
【内容】
顾左 9月13日
湿温三候,身热不解,布虽透,但邪热仍内传心包,以致神昏呓语,舌绛劫津,唇燥齿干而不索饮。脉象细数。此乃温邪化热传营,劫烁阴液,症情危急。亟进大剂甘寒存津、清营泄热,以希挽救。

鲜藿斛 鲜生地 鲜沙参 天花粉

知母 连翘心 玄参 丹皮
生石膏 麦冬 竹卷心 紫雪丹六分(冲入)
另用鲜芦根、鲜石斛煎汁,西瓜汁,米饭汤,轮流由口腔滴入。约每分钟1汤匙,昼夜勿停。
按:此例温病邪热传营血之分,劫津化燥,舌绛津干、唇焦齿板、神昏呓语,危象迭见。当时农村缺乏补液条件,先父采用口腔补液法,用上述药液从口腔徐徐滴入,以纠正亡津,每挽危症于旦夕。一般用鲜石斛、鲜生地、鲜芦根、鲜茅根等作为补液的主要药品(各1~2两,无鲜者可用干者代替,剂量较鲜者减半),分别煎汁备用。夏令季节,可加入西瓜、藕汁等清热生津之品,每1分钟用羹匙从口腔徐徐滴入1~2毫升。各种液体轮流给服,要持续进行,直至患者舌津回复,脱离险境为止。同时,配合蔬菜汤(加适量食盐)、米汤,或绿豆、赤豆煮汁,以补充营养。临床所见,温热病邪热内传营分、血分时,阴液虽被温热灼伤,但反不索饮,与在气分壮热时大渴引饮者不同,因而更易导致亡津。此时患者神志大都不清,而不能正常给药。先父采用甘寒凉润药物煎汁、小量频饮的口腔补液法,在当时确实挽救了不少危重病者。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安全而有效,简便而易行,今天仍然有它的实用价值。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