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腹胀、发烧、囊肿、气虚

【医家】陈景河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积、腹胀、发烧、囊肿、气虚、肝大、善怒、中风、寒热、脾大、脉弦数有力、痰、瘀、半身不遂、面色晦暗、高热伤津、皮肤干燥、步履艰难、寒热往来、舌苔微黄、气滞血瘀、舌苔黄燥、腹胀满、厥阴病、不欲食、不得卧、发热、癥瘕、瘫痪、消瘦、浮肿、腹水、瘀滞、肝炎、肥气、面红、停水、气粗、积聚、结核、久病、伤肝、尿少、气短、痞气、郁、聚、湿、燥、痛、
【内容】
张某,女,55岁。
初诊:1970年3月5日。
主诉及病史:自1965年秋患发冷发烧到医院诊治,初诊为肝炎,治疗一程不效。1969年去哈尔滨某医院诊为肝结核,复治一程又不效。后去津、京各医院,均诊为肝囊肿,住院治疗六个月,无进步,乃返齐。复发冷发烧,腹胀难忍,即来中医院求余诊治。
诊查:发冷发烧体温40℃,腹胀大,尤其是右侧腹胀而坚硬;颜面红,性急善怒,不欲食,尿少而赤,大便二日一行。神志尚清,呼吸气粗,心肺正常。肝大,胁下至脐部;脾大5cm,下肢无浮肿,四肢活动自如但无力,皮肤干燥,舌苔黄燥,质赤,脉弦数有力。
辨证:该患者肝脾巨大,病多年而积癥成矣。经曰:肝之积为肥气,脾之积为痞气,乃土德不振,木气不荣。今厥阴病一阳动则发寒热,其发热甚,腹胀亦甚,此少阳转枢拒邪外出而不得,故寒热不退。太阴卑监,湿土不化,腹胀益甚。尤是高热伤津,而火热为毒,形与气皆损矣。
治法:清热解毒,削坚扶正。
处方:柴胡50g黄芩50g党参50g三棱10g文术10g海藻10g败酱草10g重楼15g水煎服,1日2次,投药3剂。
二诊:3月18日。服3剂药后,发冷大减,自按前方购药服10剂,腹胀亦减,而来复诊。发冷发烧已退,腹胀大减,但肝脾仍大,无腹水。精神良好,表情愉快,语音有力。舌苔微黄,脉象弦缓有力。自己能下地行走。
辨证:肝脾之积不减者,积郁不消之故也。服此方药有效,仍守原方加甲珠9g、当归15g,嘱须长时间服药。后不再来院诊治。于1981年2月4日来院找余诊治,询其经过,言在1970 年服余之方药三个月,自觉症状消失,以为痊愈。于1974年又突发中风,左半身瘫痪,动作艰难,近一个月又觉腹胀、气短、不得卧,复发寒热往来。神志清晰,面色晦暗,左半身不遂,步履艰难,腹胀满如鼓;发烧,体温38℃,体消瘦;肝大,上界五肋间,下界至脐,触之无痛;脾大3cm。肝脾之积复发者,系前病未能根治,中道患中风,性急燥、爱生气,兼正气虚导致复发,烧退时腹胀如气吹感。仍处以前法前方服药,经两月间,诸症消退,但肝脾仍大,因无所苦,不再服药。半年后追访,一切良好,认定是显效。
按语:此患为肝脾之积,其中可能包括肝囊肿。但脾之积,现代医家未说是囊肿,余以积癥治之,症状均得消失。积癥成因,为气、血、痰、食、水等。得诱因所感,易发此证。本患者素日性急善怒,损伤肝气,致气滞血瘀,气不散则肿,血聚则成疮,或兼停痰、停水、停食等因素,久则变成癥瘕、积聚。余拟柴胡消痞饮,系专治此证而设,该患者两次服之皆有效,症状很快消失,惟肝、脾之大无明显大减,故定为显效。组方之义,针对此病特点,即每次发作必发烧、发冷,热愈甚,腹胀愈大。方中柴胡疏木气,使邪热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邪热得从内撤;尤其久病气虚,用党参补生发之气,抗御邪气发展;三棱、莪术削坚积,化瘀滞,开胃进食;用败酱草、重楼助柴芩清热解毒,并祛瘀消肿、除肝家之积热;后加甲珠、当归者,因甲珠性善走串,能破瘀消癥,归肝经直达病所;当归养血荣肝,防阴血少而肝不滋。后以此方稍加减治愈一例肾囊肿。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