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燥、瘀、湿、身热、烦

【医家】丁甘仁
【出处】江南名医医案精选:丁甘仁医案
【关键词】口干、燥、瘀、湿、身热、烦躁、呕吐、渴喜热饮、少腹胀痛、多饮、少腹胀痛拒按、痛、气化无权、神疲肢倦、小便不利、运化失常、舌苔白腻、大便溏、壮热、唇干、湿温、苔腻、溏泄、畏寒、胸闷、汗多、寒滞、阴厥、积、
【内容】
哈右

湿温匝月。身壮热,汗多畏寒。胸闷呕吐,纳食不进。烦躁懊,少腹胀痛拒按。溺时管痛,小便不利。口干唇燥,渴喜热饮。舌苔白腻,脉象左弦迟而紧,右沉细无力。据述病起于经行之后,阅前所服之方:栀豉、二陈、泻心、八珍、金铃子散等剂。推其病情,其邪始在太阴阳明,苦寒叠进,邪遂陷入少阴厥阴。清阳窒塞,蓄瘀积于下焦,膀胱宣化失司。烦躁似阳,实阴躁也,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若再投苦降,则邪愈陷愈深矣。今拟吴茱萸汤加味,温经逐湿,理气祛瘀,冀其转机为幸。



淡吴萸六分 熟附片八分 赤茯苓三钱
连壳蔻仁八分 焦楂炭三钱 姜半夏二钱
大砂仁八分广陈皮八分 延胡索一钱
五灵脂钱半 两头尖钱半酒浸包福泽泻一钱
生姜两片

二诊 两进吴茱萸汤。呕吐烦躁均已轻减,少腹胀痛亦松。反加大便溏泄,有七八次之多,寒滞有下行之机,中阳有来复之渐,佳象也。身热依然,口干唇燥,渴喜热饮。苔腻稍化,脉仍弦迟。勿可因口干唇燥,即改弦易辙。虽有身热,可毋庸虑,但使卫阳能入于阴,则身热自除矣。仍守原法,更进一筹。
原方去生姜、连壳蔻仁,加炮姜炭六分,炒白术一钱

三诊 呕吐溏泄已止,少腹胀痛,亦减大半。惟小溲不利,溺时管痛。唇燥口干不多饮。脉象寸关濡滑,尺部迟。是蓄瘀蕴湿,留恋下焦,膀胱气化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浸润于上。症虽转机,还当谨慎。今制小其剂,加入通关滋肾之品,使蓄瘀蕴湿,从下窍而出。

吴茱萸四分 仙半夏二钱 熟附片八分
赤茯苓三钱 广陈皮一钱 炒白术二钱

炮姜炭四分 清炙草四分 大砂仁八分
琥珀屑六分冲 通天草五钱 滋肾通关丸三钱包煎

四诊 诸恙十减七八,小溲亦利。惟纳谷衰少,神疲肢倦,唇干口干不多饮,苔转淡黄,脉现濡缓。是脾胃两伤,运化失常。今拟醒脾和胃,而宣余湿。隔一日服一剂。仿经旨大毒治病,十去其八,小毒治病,十去其六。毋使过之,伤其正也之意。

炒白术二钱 云茯苓三钱 清炙草五分
广陈皮一钱 仙半夏二钱 大砂仁八分
焦谷芽五钱 省头草五钱 绛通草八分
通天草五钱 生姜两片 红枣四枚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