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肺、泄泻、鹅口疮、浮肿、
【医家】廖浚泉
【出处】廖浚泉儿科医案
【关键词】润肺、泄泻、鹅口疮、浮肿、无神、疳、痰、虚、舌红苔薄、四肢浮肿、脉微细、咳嗽、高热、食少、脾虚、腹胀、虚火、虚火上浮、身体虚弱、肌肤甲错、营养不良、消化不良、面色青白、咳嗽有痰、皮肤干燥、苔白腻、佝偻病、唇干裂、咳逆、寒热、出血、肺燥、肺炎、发热、断乳、疳疾、水肿、血虚、心烦、消瘦、畏光、痰鸣、气急、苔黄、口唇、声哑、舌红、燥痰、舌光、潮热、淋、燥、湿、
【内容】
李某某 女,1岁5月。逐渐消瘦伴咳嗽月余,发热半天,于1961年11月6日入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39.8℃,急性病容,发育中等,皮肤干燥,皮下脂肪薄,前囟2×2厘米,口唇及口腔粘膜潮红,咽充血,肋骨串珠,两肺呼吸音粗,腹部膨胀叩响,皮下有出血点,四肢浮肿。
血检:红细胞总数345万/立方毫米,血色素6克%,白细胞总数8000 /立方毫米,中性59%,淋巴40%,单核1%,血浆蛋白定量4.88克%。咽拭子涂片多次找到少数胞子,培养检出白色念珠菌等。
胸透:两侧肺纹增强模糊,肺门稍增粗模糊。
诊断:(1)霉菌性肺炎;(2)Ⅱ0营养不良并水肿;(3)佝偻病;(4)鹅口疮。
病程与治疗:入院初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体温已下降,但肺部体征未消失,泄泻不消化食物,身体虚弱,邀中医会诊。
11月10日初诊:患儿咳嗽烦啼不安,泄泻每日七次,腹胀浮肿,无神,面色青白,口唇干裂,舌光红无津,脉微细。系脾虚消化不良,泻久津液消亡,虚火上浮,肺燥痰凝之证,病属疳证。其治疗如润肺生津则不利于肿泻,温中燥湿又恐伤津液,权衡利弊,当阴阳兼固,气液并理,仿黄连阿胶汤、景岳胃关煎两法化裁。
处方:
阿胶12克 麦冬10克 法半夏6克 云连1.5克 花旗参6克 杭芍6克 陈皮3克 檀香3克 苍术10克 淮药15克 熟地10克 炮姜6克 谷芽10克
二付
11月13日复诊:泄泻不减,腹胀浮肿溺短,食少无神,闭目畏光,舌红苔白腻。缘脾虚中寒,阳气衰微,健运无权。亟宜扶阳固正、健脾止泻之剂。
处方:
白术12克 炮姜6克 法半夏6克 吉林参6克 附片15克 陈皮3克 莲子12克 胡黄连1.5克 砂仁3克 大枣3枚 炙甘草3克
二付
11月15日三诊:泄泻已止,饮食较增,但气急痰鸣,鹅口疮,肌肤甲错脱屑,心烦无神,舌赤苔黄,四肢浮肿厥冷。扶阳温中未顾及阴,水亏火旺,虚火浮越,病从热化。治以?滋阴清热,润肺宁心。
处方:
阿胶12克 生地10克 杭芍6克 太子参10克 麦冬10克 百合12克 莲子12克 川贝母6克 橘络3克 甘草3克 黄连1.5克
二付
11月17日四诊:突然高热起伏(体温36.4~40.6℃),脉微细。其他病情如前。系水亏火旺,肺燥津枯,化源欲竭之证。亟宜益气养阴,通调营卫,润肺生津。
处方:
桂枝5克 生地10克 吉林参6克 炙甘草3克 阿胶12克 麦冬10克 淮枣仁10克 炮姜炭3克 大枣3枚 黄连1克 杭芍10克
二付
11月20日五诊:高热减退(体温37.6℃),鹅口疮好转,咳嗽有痰声哑,舌红苔薄白。继进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处方:
阿胶12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法半夏6克 吉林参6克 磁石10克 淮药10克 苏子6克 炙甘草3克 沉香1.5克 陈皮3克 炮姜3克 大枣3枚 朱茯神10克
二付
11月22日六诊:体温仍波动在36.2~38.6℃之间,夜烦不安,咳逆,皮肤色素沉着,腹微胀,浮肿渐消。元阴大虚,虚火妄动,上扰心神。拟滋潜镇摄法,仿吴鞠通加减复脉汤。
处方:
龟板12克 鳖甲12克 熟地10克 淮药10克 杭芍10克 莲子12克 陈皮3克 吉林参6克 炮姜3克 大枣3枚 甘草3克 法半夏6克
二付
11月24日七诊:潮热渐退,微咳有痰,食少,皮干脱屑,舌红苔薄白,病渐好转。拟扶正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先加龟板、鳖甲、代赭石、银柴胡、杭芍滋阴潜阳,养肝清热;加浮小?麦、莲子、炮姜、大枣益心脾而暖中。继合景岳大补元煎补脾肾,益阴扶阳,善后调理至12月9日,诸症悉平出院。
按:疳症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包括了儿科很多的衰弱疾患,也是多种病证变化转归的结果。由于此证真元怯弱,气血虚衰,脾胃受损,诸脏失养,调护稍为疏失,外邪乘虚而入,遂使本已顽固复杂之病,更加危殆。故古人把疳证视为“恶候”。本病例起于断乳之后,护理不当,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渐成疳疾,卒然遭邪风之气,而成重病。由于阴阳俱虚,寒热并见,正衰邪盛,颇为费治。或温中健脾以扶阳,或滋润潜镇以顾阴,皆须随其机应付之。西医采取多种治疗措施,在体温高度波动时慎选万古霉素,斩棘抑邪,而中医采用益气养阴,以参救脱之法,扶正固本,终于使逆难重病转危为安,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程亦大大缩短。(《廖浚泉儿科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