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虚、胃痛、胸闷憋痛

【医家】颜正华
【出处】
【关键词】痰、瘀、虚、胃痛、胸闷憋痛、阴虚、劳累、口干、心慌、痛、舌苔薄少、气虚痰阻、气虚血滞、气阴两虚、痰阻心脉、口干咽干、心慌心悸、口干口苦、气短乏力、舌暗红、脉弦滑、乏力、多汗、感冒、过劳、溃疡、尿黄、气虚、出血、舌面、自汗、失眠、痰浊、畏寒、心悸、胸闷、血瘀、润肠、
【内容】
李某 男,52岁,干部。
1993年12月6日初诊。
胸闷憋痛三年,劳累加重。数日因伴心慌心悸而住院治疗,心电图及血脂检验等基本正常。经数日治疗症状缓解,遂出院继续服药治疗。近日诸症加重,遂来就诊。刻下除见上症外,又伴见畏寒,多汗,乏力,颈项不舒,口干口苦,纳佳,尿黄,大便正常。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既往体健,去年8月曾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而住院治疗。无药物过敏史。证属气虚血滞,痰阻心脉,治以益气活血,豁痰通脉。药用生黄芪15g,红参须6g,五味子5g(打碎),丹参30g,红花6g,生山楂15g,瓜蒌15g, 白10g,远志10g,降香5g,茯苓20g,生葛根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宜清淡并舒畅情志,劳逸适度。
二诊,心悸已,胸闷憋痛明显减轻,晚间已不出汗,尿已不黄。仍心慌气短乏力,并见口干咽干,饮水不多,舌面少津。证属气阴两虚,痰瘀阻脉。上方去红参须、远志、茯苓,加南沙参12g,麦冬10g。续进7剂。另处生晒参、三七粉各20g,将生晒参研极细,并与三七粉混匀,每服1~2g,每日2次。三诊,胸闷憋痛未发,自汗亦减少。近2日因未午睡又致心慌失眠,舌苔薄少,治以益气阴养阴,通脉安神,上方去瓜萎、薤白、降香,加远志10g,茯苓20g,夜交藤30g,炒枣仁15g(打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打碎,先下)。续进7剂。四诊,药后胃痛,自己去掉生龙骨、生牡蛎后痛止。刻下唯口干,余皆正常。上方去麦冬,加太子参、玉竹各15g,续进10剂。并嘱患者注意调节饮食,情志及起居,切勿着急及过劳。患者十分高兴,再三致谢。
二年后(1996年3月),患者又来就诊,云二年中诸症未发,近因劳累与感冒又发胸闷,再投以益气化瘀、豁痰通脉之药数剂,诸症顿失。
按:颜师认为本案患者因多年劳累及饮食失节所致。辨析临证所见,当属本虚标实。所谓本虚即气虚阴虚,所谓标实即痰瘀阻脉。既然病机为虚、痰、瘀,治疗就当从补虚、豁痰、祛瘀三方面入手。然而这只是总原则,具体应用时到底以何为主,还应根据各诊的症状,灵活变通。初诊气虚痰阻血瘀显著,阴虚之症不明显,颜师即治以益气活血、豁痰通脉,故方用补气行滞的生芪、参须,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生山楂、降香、生葛根,豁痰通脉的瓜蒌、薤白、远志,并佐以滋阴宁心的五味子、茯苓。二诊阴虚诸症显见,颜师又补气养阴并重,在原方基础上去茯苓、远志、参须,加生晒参、南沙参、麦冬,并合生芪、五味子,以增强补气养阴之力。三诊痰浊阻脉之症顿失,除虚,瘀诸症外,又见心神失养诸症,颜师即改为益气养阴通脉安神,故去瓜蒌、薤白、降香,加远志、茯苓、炒枣仁、夜交藤等。四诊诸症基本消失,唯见口干,颜师守方进剂,但虑麦冬滋腻润肠,久服恐碍胃滑肠,故去之,并加平补气阴的太子参和滋阴强心而药力平和玉竹,以图既增补气养阴之力,又不滋腻碍胃。
此外,患者云服三诊后引发胃痛,而去掉方中的生龙牡再服则痛不发。据此推测导致胃痛的药物当为龙牡。既往曾有因服龙牡引起过敏痒疹之报道,而引发胃痛,尚未见到。是否亦属过敏所致,不敢妄断,兹存疑待考。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