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痰湿内阻、舌淡红、慢性
【医家】董漱六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喘、痰湿内阻、舌淡红、慢性支气管炎、支饮、跗肿、气脱、亡阳、苔白、脉沉细无力、不思饮食、面浮肢肿、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胸闷腹胀、心力衰竭、舌淡苔白、神疲乏力、不得平卧、痰饮咳嗽、不得卧、肺心病、脉沉细、肺气肿、咳逆、喘息、短气、病重、自汗、咳喘、痰饮、咳嗽、便溏、足肿、胸闷、痰白、痰多、腹胀、虚、吐、
【内容】
黄某,男,67岁。
初诊:1990年12月1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向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史,近因感寒诱发咳嗽,痰白呈泡沫状,咯之不畅,喘息不得平卧,胸闷腹胀,不思饮食,面浮肢肿,溲短便溏,神疲乏力,西医诊断为“肺心病”。经中、西药物治疗旬余未效,特邀董老诊治。
诊查:患者面浮跗肿,肢末不温,面?自汗,舌淡苔白质滑,脉沉细无力。
辨证:肺脾两虚,寒邪夹痰湿内阻,肾阳式微,心力衰竭,体弱病重,慎防气脱亡阳之变。
治法:暂拟益气强心、温肾调脾,佐以宣肺化饮。
处方:红参条(另煎汁冲))9g黑附块15g焦白术12g净麻黄(后下)4.5g苦杏仁12g淡干姜3g五味子(杵) 3g制半夏9g广陈皮4.5g北细辛2.4g云茯苓15g炙甘草3g沉香(后下)2.4g鹅管石(煅杵包煎)9g 2剂
二诊:1990年12月13日。服上方药2剂后咳喘大减,胸闷得宽,腹胀亦减,小溲增长,跗肿渐消,稍思饮食,汗敛肢和,舌淡红,苔白初化,脉沉细带滑。证情改善,再拟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g附块9g白术12g麻黄(后下)3g杏仁9g茯苓12g干姜2.4g五味子(杵)3g苏子9g砂仁(杵)3g(后下)焦曲12g银杏肉(去皮尖)5枚3剂
三诊:1990年12月16日。咳减喘平,胸腹痞胀消除,纳谷步增,足肿亦退,夜寐较安,大便成形,精神渐振,面部虚浮,痰多咯吐尚易。舌淡红,苔白已化,脉形濡滑。仍拟益气调脾温肾。
处方:党参15g黄芪9g白术12g附块9g茯苓12g炙甘草6g桂枝3g麻黄(后下)2.4g半夏9g陈皮4.5g杏仁9g细辛1.5g红枣(去核)5枚
按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说》篇有“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案当属支饮无疑。病久肺脾气虚,心肾阳气亦衰,痰湿内阻不化。初诊时证情殊重,大有气脱亡阳之势,急投参、附益气回阳救逆,强心温肾,配合小青龙汤加减以宣肺化饮,佐以沉香纳气归肾,扶正达邪,重在心肺肾。2剂后诸症明显好转,证情趋向稳定。方随证变,故二诊时以党参易红参;附块减量;更以砂仁、焦曲理气和胃;党参、白术、茯苓调脾运中,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苏子、银杏肉降气定喘。药仅五剂,咳减喘平,纳谷增进,大便转实。三诊则以补益为主,重在脾肾。仿玉屏丹、苓桂术甘、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益气调脾温肾以善其后。整个治疗过程始终围绕着肺脾肾三脏。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掌握时机,辫证施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