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湿热、湿、高热、郁、
【医家】施汉章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发热、湿热、湿、高热、郁、痛、脉滑、关节红肿、风热、斑疹、风湿性关节炎、不解、汗出、脉濡、上呼吸道感染、寒战、咽痛、游走性疼痛、舌苔白腻厚、淋、舌苔黄腻、心动过速、舌红苔黄、余邪未尽、干咳无痰、屈伸不利、发热有汗、关节疼痛、流清涕、败血症、不恶寒、湿啰音、舌苔黄、红疹、有汗、肺炎、鼻塞、压痛、高烧、下午、出血、口渴、上午、伤阴、瘙痒、纳少、汗少、脉大、无苔、咳嗽、神清、红斑、纳可、汗后、溲赤、湿阻、燥、
【内容】
符某,男,58岁。
主诉及病史:1990年3月30日晚发热,体温37.2℃伴咽痛而无鼻塞流清涕,服SMECO不效。次日晨体温38℃,改服先锋Ⅳ,肌注庆大霉素,服扑热息痛后体温降至37.2℃。4月1日出现寒战、高烧,体温39℃;咳嗽,双膝、腕、肘关节游走性疼痛。至某医院急诊查:血白细胞计数15.7×10ˉ9/L,中性粒细胞占0.80,诊为上感。肌肉注射、静脉点滴青霉素、氢化可的松等。4月2日、3日白天未烧,夜间仍寒战高热达39℃。4月5日下午出现双手指关节红肿疼痛,双上下肢伸侧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尤以左上肢前臂为著,无瘙痒,高热不退。4月6日收入我院内科。入院后查发热不恶寒,汗出,咽痛干咳无痰,双膝、腕关节疼痛,双手指间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纳可,二便调,口渴,体温39.4℃,脉搏104次/分,血压135/75mmHg,神情合作,高热,急性病面容,双上肢伸侧皮肤可见散在淡红色斑疹及针尖大小的暗红色出血点;右颌下可触及一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表面光滑,轻微压痛;双扁桃体Ⅱ度肿大;右肺底腋前线处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104次/分,律齐;血:白细胞16.5×10ˉ9/L,中性粒细胞占0.70、淋巴细胞占0.29;尿Rt:GLu(-)PRO(±);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T波改变;胸透:右肺中部小钙化影。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右侧肺炎,风湿性关节炎待除外,变应性亚败血症待除外,变应性药疹待除外,发热原因待查。先后曾用青霉素、红霉素、氟美松、消炎痛栓、灭滴灵、布洛芬、先锋铋、丁胺卡那霉素等西药,中药曾用柴胡注射液、加减玉女煎、清营汤、三仁汤等。
初诊:1990年4月14日上午11时。
诊查:始而发热有汗,热不解;继则身躯肌肤间起疹,多于热起时见,热退则退;并有关节作痛,亦然随热起伏;热多午后作,作前有形寒,微有泛恶;便不干而日行,晚间有汗,神清,面色赤,四肢散见,红斑、红疹,双手指关节红肿。舌红苔黄腻,根厚,脉大而濡。肌肤间润。
辨证:风热夹湿,稽滞不解,外未离乎肌表,内已涉于脾肝,且由气胁营。
治法:主以苦辛芳透为治。
处方:黄芩10g炒山栀10g威灵仙10g黄连6g连翘26g防己风各10g滑石24g薏苡仁10g忍冬藤30g虎杖18g秦艽12g白蔻6g(后下)杏仁10g石菖蒲8g3剂,水煎加姜每日1剂,两煎分早晚服。
二诊:1990年4月17日。三日来日晡后仍有发热,体温38.5℃,一小时后可退,肤疹未作,便尚夹溏,脉濡象未去,舌苔仍见腻厚。湿滞之象虽较前退而未除,仅为还入气分。再宗苦辛化湿分利之法。
处方:黄芩10g黄连6g(后下)黄柏10g苍术10g防风10g羌活9g滑石20g白蔻6g(后下)虎杖18g猪茯苓各20g连翘18g威灵仙10g通草5g(后下)薏苡仁10g炒柴胡8g3剂,水煎服,1剂两煎。
三诊:1990年4月19日。晚间又短暂发热,第不形寒,仅一小时即过,温度在38℃以下;汗微出,便成条;胆汁培养结果查得大肠杆菌及绿脓假单胞菌,已用西药丁胺卡那霉素。脉仍濡,舌苔左后部仍黄而腻,余部白腻薄。湿邪缠绵未尽化,再宗苦辛分利原法。
处方:黄连7g(后下)苍术10g厚朴10g虎杖18g羌活9g猪茯苓各15g滑石20g生甘草5g通草6g(后下)炒柴胡8g焦槟榔10g龙胆草10g白蔻6g(后下)石菖蒲7g5剂,水煎服。
四诊:1990年5月2日。湿阻三焦,缠绵黏滞,高热退后复作,入晡形寒发热又作,兼之凌晨四时前亦有高热,汗解后热退。便日行而干,溲赤少汗,恶性纳少。脉滑而仍兼濡象,舌苔白腻厚罩灰,舌质苍绛。再予苦寒化湿清热之剂。
处方:虎杖16g酒军6g黄连6g(后下)连翘20g厚朴10g枳壳10g姜半夏10g炒柴胡10g滑石20g猪茯苓20g茵陈30g郁金12g海金沙15g(包)焦槟榔10g4剂,水煎服。
五诊:1990年5月5日。发热未除,日晡后发作一次,仍为微形寒而发,得汗后解;溲增便顺。脉濡转为滑大,舌苔黄尖部渐退至中腹。气分渐见疏利,胆腑湿热未清。
处方:虎杖18g酒军6g连翘20g银花30g黄连7g(后下)郁金10g海金沙15g(包)茵陈30g枳壳10g炒柴胡8g大腹子10g滑石20g丹皮13g5剂,每剂煎3次,早、午、晚日服3次。
六诊:1990年5月9日。四日来未甚发热,晚8~9时间仅有一两分钟发热;汗少而续续出,便成条日行,溲多。脉滑右小,舌苔中根部仍黄腻微灰。湿邪热郁未全清,仍以原法出入。
处方:虎杖18g酒军7g连翘20g银花30g黄连7g(后下)野菊花15g郁金10g海金沙18g(包)茵陈30g枳壳10g炒柴胡10g滑石20g龙胆草10g生甘草5g6剂,药后如发热情况继续稳定,可再服7剂。5月11日胆汁培养复查转阴。
七诊:1990年5月22日。近日体温仅高两三分钟,已持续两周。舌苔化而为薄〓,舌质尚苍,脉滑软。便成条日三行,溲偶有赤。湿热近化,脾运渐复,可宗苦辛原法。
处方:虎杖15g酒军5g连翘20g黄连6g(后下)茵陈30g郁金10g枳壳10g炒柴胡9g龙胆草10g海金沙15g(包)滑石18g丹皮10g焦谷麦芽各10g白头翁10g6剂,水煎服,日1剂。
八诊:1990年5月28日。未再发热,溲仍黄,大便日行而软,纳香。脉滑,舌苔微腻质苍。湿热余邪未尽清,原方去酒军、柴胡、焦谷麦芽,加猪茯苓各15g、藿佩兰各10g。6剂,水煎服。患者此后未再发热,纳便俱顺。为谨慎故仍用原方出入,诊查三次服药18剂,至1990年6月16日出院。
按语:此案初诊时距起病已半月,而体温仍早凉暮热,热前形寒,汗出热退,一似少阳证。而且舌苔黄腻根厚,明为湿热阻滞中州。若为风热独病,则半日已足以灼液伤阴,而显光红无苔之舌,即有苔亦必干〓而非黄腻,故清营之辈不能取效,且斑疹之作,随热起伏,起时亦不附之碍乎,是知为湿热蒸熏胁营而非入营;邪势深入至此,故三仁辈亦觉技短,据此遂定寒苦辛透之法,投剂后热势渐退,斑不再作,是胁营之势解而还入气分,可宗原法再进药。但余于4月19日三诊后即离院至渝主持全国第二次中医急诊交流会,返后知内科同仁曾用原方续进,热退三日停药;停药三日而复燃,谅以湿热之邪缠绵难解,不重用苦以燥湿、寒以清热之法,不足以廓清。此期曾有投蒿芩清胆之剂而热不退者以此,故于5月2日迳益入大黄,药后灰腻之苔渐退,所以散增强苦寒者,以其舌之苍绛为热所致也。此后续续投剂而热亦续续而退,以至于平。此间虽胆汁培养有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然中医一凭其脉症状辨证,就近代药理观之亦若符合,故至5月11日复检胆汁时,绿脓杆菌已阴转。余于此案重知风热、湿热之不同,药力层次之不可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