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症、周身乏力、阴阳失调

【医家】殷克敬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嗜睡症、周身乏力、阴阳失调、神志清楚、烦躁易怒、苔薄白、舌质红、脉弦细、头晕、头痛、上午、
【内容】
嗜睡症
党××,男,20岁。1974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饭后欲睡,周期性发作近3年。
病史患者3年来无任何诱因,而致饭后欲睡,醒后如常人。多在上午发作,发作时烦躁易怒,周身乏力。严重时于行走时欲睡而摔倒,睡约1小时左右即醒,醒后无任何不适感觉。3年来记忆力明显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饮食正常,无头痛、头晕等并发症。
检查身体健康,营养良好,步态正常,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心肺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嗜睡症。
治疗补阳泻阴。
取穴:百会、大陵、太溪、交信、跗阳。
操作:上述腧穴,先针刺百会、大陵、太溪,但针刺7次后,效果不显,故又加针交信、跗阳。上述腧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针刺2次后病情好转,连续针刺10次而显效。为巩固疗效,又连续针刺治疗半月,获痊愈。
按语嗜睡症,祖国医学称之为“嗜卧”、“善眠”等,最早见载于《素问·诊要经络论》篇,认为是人体阴阳失调的现象。《奇经八脉考》云:“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寐”。交信为阴跷脉之郄穴,跗阳为阳跷脉之郄穴,阴阳二跷之脉会于目内眦,是以标本、根结与气街理论为指导,补阳泻阴而愈。
标本、根结和气街理论,对指导临床选穴配方有重要意义。目前广泛应用的耳针、鼻针、面针、足针、手针等,也为标本、根结和气街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使经络学说的发展逐步走向深入,因而研究标本、根结、气街等,将对针灸学理论和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