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瘛疭、湿、燥、咳痰、
【医家】何拯华
【出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关键词】伏暑、瘛疭、湿、燥、咳痰、秋燥、身热、神昏、舌苔白腻、手足麻木、舌红苔薄、胸腹痞满、恶寒发热、反恶热、不恶寒、舌鲜红、口干、舌红、恶心、发斑、大热、肝郁、咳嗽、不解、麻木、疟疾、便闭、伤寒、肢冷、温邪、喜饮、胸闷、虚火、善怒、疟、痰、痛、虚、郁、
【内容】
王珊卿,年三十四岁,住潞家庄。
病名:伏暑。
原因:夏吸受暑气,为湿所遏,潜伏膜原,秋后新凉逗引而发。
症候:初起恶寒发热,午后夜间较重,状似疟疾而不分明,恶心胸闷,口干不喜饮,至晨得汗,身热始退,而胸腹之热不除。 日日如是,已有一候。
诊断:脉右缓滞,左浮滞沉数,舌苔白腻而厚。脉症合参,此膜原湿遏热伏,伏邪欲达而不能达也。
疗法:仿达原饮加减,故用朴、果、槟榔开湿郁,以达原为君,栀、翘、蒿、薷凉透伏暑为臣,然犹恐其遏而不宜,又以芦根、细辛为佐,助其清宣疏达,使以荷梗者,不过取其清芬消暑,通络利溺耳。
处方:薄川朴一钱 草果仁八分 海南子钱半 焦山栀三钱青连翘三钱 青蒿脑钱半 西香薷一钱 鲜荷梗五寸,切活水芦笋二两 北细辛五分 先煎清汤代水。
次诊:叠进两剂,达膜原而解外邪,外邪解而热不除,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转渴,便闭溺黄,苔转黄糙,脉右转浮洪,左转浮数,此伏暑发现,邪从阳明经腑而外溃也。法当表里双解,仿凉膈散加减。
处方:焦山栀三钱 青连翘三钱 青子芩钱半 青蒿脑钱半陆氏润字丸三钱 拌飞滑石六钱,包煎 鲜竹叶卅片 灯心五小帚
三诊:胸腹痞满,按之软而作痛,大便解而不多,或略多而仍觉不爽,溺赤涩、或黄浊,此由浊热粘腻之伏邪,与肠中糟粕相搏,宜用加味小陷胸汤,加陆氏润字丸,宽胸脘以缓通之
处方:栝蒌仁五钱,杵 竹沥半夏二钱 小川连一钱 小枳实二钱陆氏润字丸三钱 拌滑石六钱,包煎 先用鲜冬瓜皮子四两西瓜翠衣二两煎汤代水。
四诊:连进两剂,服一煎,大解一次,再服再解,不服不解,如此服四次,大解亦行四次,而伏邪解而不尽,热仍减而不退,惟舌红苔薄而无质地,脉转小数,乃邪少虚多,阴虚火亢之候。法当增液救阴,肃清余热,仿甘露饮加减。
外方:鲜生地六钱 鲜石斛三钱 淡天冬钱半 原麦冬钱半西洋参钱半 青蔗浆一瓢 雅梨汁两瓢 熟地露一两,三汁同冲
先用炒香枇杷叶一两,去毛筋净 鲜茅根二两,去皮 煎汤代水。
效果:叠服三剂,得育阴垫托,邪从中下焦血分复还气分,先一日出凉汗,继发白?而热始全除,胃气渐复而愈。
廉按:《素问》谓“逆夏气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此即经论伏暑晚发之明文也。故病发于外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症尚浅而易治。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深而难治。其伏邪往往因新邪引发,如叶香岩先生曰:“伏暑内发,新凉外束,秋冬之交,确多是症,或因秋燥,或因冬温,触引而发者,数见不甚少。”此案暑伏膜原,乃腹统膜空隙之处,必先明又可九传之理由,而后能治伏暑。前后四方,于伏暑治法,已略见一斑矣,至若伏暑解期,以候为期,每五日为一候,非若伤寒温邪之七日为期也。如第九日有凉汗,则第十日热解,第十四日有凉汗,则第十五日解,如无凉汗,又须一候矣,以热解之先一日必有凉汗。此余所历验不爽者也。
金姓妇,年二十五岁,住平水镇。
病名:肝经伏暑。
原因:素因肝郁善怒,九月间伏暑感秋燥而发。
症候:初起身热,咳嗽咯痰,粘而不爽,继即手足麻木,瘛疭神昏。
诊断:脉右浮涩沉数,左弦小数,舌鲜红,两边紫。脉症合参,张?司农《治暑全书》所谓“暑入肝经则麻木,”余则谓暑冲心包,热极动风,则神昏瘛疭也。
疗法:当先从肝心透出,使仍归肺,肺主皮毛,邪从皮毛而外达,故以羚角、鲜地、银、翘清营熄风为君,木瓜、蒺藜、益元散等,舒筋清暑为臣,佐以紫雪芳透,使以鲜石菖蒲辛开,皆欲其伏邪外达之意耳。
处方:羚角片一钱,先煎 鲜生地八钱 济银花二钱 青连翘三钱
陈木瓜一钱 刺蒺藜二钱 益元散三钱,鲜荷叶包紫雪丹四分,药汤调下 鲜石菖蒲钱半,生冲
次诊:连进两剂,瘛疭除,神识清,身反大热,咳痰韧黄,脉右浮滑搏数,舌红渐淡,起黄燥薄苔,此伏邪从肺胃外溃也。当用辛凉清燥,领邪外出法。
次方:冬桑叶二钱 苏薄荷一钱 生石膏六钱,研细淡竹沥两瓢,分冲 光杏仁三钱 牛蒡子二钱,杵 青蒿脑钱半雅梨汁两瓢,分冲 先两野菰根二两 鲜枇杷叶一两,去毛筋净 煎汤代水。
效果:两剂热退,咳痰亦减,终用吴氏五汁饮调理而痊。
廉按:伏暑晚发,病最缠绵难愈,发表则汗不易出,过清则肢冷呕恶,直芳则便易溏泻,辛散则唇齿燥烈,此用药之难也。其为病也,竟有先发?、次发疹、又次发斑而病始轻者,亦有疹斑并发,又必先便黑酱、次便红酱、终便淡黄粪而热势始退者。王孟英所谓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真阅历精深之言也。此案病热虽猛,而方药对症,竟能速效者,以来势愈烈,去势愈捷,乃物极必反之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