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脾胃失调、口苦、急性
【医家】蒲辅周
【出处】蒲辅周医案
【关键词】湿热、脾胃失调、口苦、急性传染性肝炎、腹胀、湿、郁、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舌质红、聚、口渴思饮、脉弦细数、小便黄少、苔薄白、苔微黄、厌油腻、脉弦缓、脉缓、炎症、眼白、过劳、疸、痛、
【内容】
湿热(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
许某,56岁,男,已婚,干部,1963年1月15日初诊。
两月来腹胀,右肋下隐痛;不思食,不知饥,厌油腻,口苦,口渴思饮,下肢股内、外廉时有颤动,睡眠不佳,常服安眠药,大便不成形,每日二三次,小便黄少。一个月前曾在某医院检查肝肿大,血清谷丙转氨酶较高(270单位),昨日复查为680单位(该院正常范围在100单位以下),眼白珠青,微带黄色,面色微黄,脉弦细数,舌质红,苔微黄白腻,素性急,过劳。此属脾胃失调,湿聚热郁,以致肝失疏泄,三焦不和;治宜调脾胃,清湿热,疏利三焦。处方:
茵陈三钱茯苓三钱猪苓二钱滑石三钱焦栀子一钱五分豆卷四钱大腹皮二钱通草一钱防己一钱五分厚朴二钱炒枳实一钱郁金二钱石斛四钱炒麦芽三钱服七剂,隔日一剂。
即日午后入某医院住院,仍服此中药。
1963年2月5日二诊:服药后,口苦及腹胀见轻,食欲好转,小便仍色黄,大便每日二次已成形,经该院进一步检查(胆嚢有炎症,谷丙转氨酶已降至125单位),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脉转弦缓,舌质红稍退,苔薄白黄腻。仍宜和肝胆、调脾胃,原方去防己、大腹皮,加广陈皮一钱五分、竹茹二钱、法半夏二钱,并改为焦栀子二钱。七剂,隔日一剂。
1963年2月23日三诊:服药后病情稳定,食欲增强而知饥,口苦见轻二便同上。血清谷丙转氨酶近来检查为140单位,脉弦缓。舌质正常,腻苔见退。仍宜继续调肝脾、清湿热。处方:
茯苓三钱生白术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猪苓一钱五分茵陈三钱滑石三钱通草一钱豆卷三钱苡仁五钱扁豆衣二钱海金沙三钱麦芽二钱七剂,隔日一剂。
1963年3月14日四诊:服药后,饮食、二便皆恢复正常,已无口苦及腹胀,稍有疲乏感,近来谷丙转氨酶为87单位,脉缓有力,左关微弦数,舌质正常,苔已退净。仍以和脾胃、调肝胆,以资稳固。处方:
党参—钱五分白术一钱五分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山药三钱莲肉三钱苡仁四钱石斛三钱鸡内金二钱炒谷芽二钱大枣三枚五剂,隔日一剂。
以后检查,一切正常,遂岀院停药,以饮食调理而恢复健康。
按:此例西医诊断为胆嚢炎、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中医诊断为湿热病,属脾胃失调,湿聚热郁。因之肝胆疏泄失职,而三焦不利,尚未成疸病。治以调理脾胃,清疏肝胆,分利三焦,除湿清热之法,而症状渐次好转,转氨酶显著下降,继以调和脾胃而善其后。由此观察,深知辨证论治确有一定的原则,用药亦有一定的规律。本例以脾胃失调为重点,始终以调脾胃、疏肝胆、利三焦、清湿热法治之,而收到满意的效果。《内经》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应为临床工作者所注意。隔日一剂,此缓其治也。因病属脾胃失调,消化力弱,若药量过大、过急,则难胜其任;更说明古方治病,或用末药,每煎数钱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