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瘀、皮疹、脾虚湿盛、脉
【医家】张志礼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瘀、皮疹、脾虚湿盛、脉沉缓、血瘀、疙瘩、结节、舌淡苔白腻、发展缓慢、气血瘀滞、苔白腻、脾虚、淋、痛、虚、
【内容】
活血化瘀软坚、健脾除湿案。
初诊:1987年9月12日。
主诉及病史:3年前冬天始颈项背部长小疙瘩,自觉微痒,数日后痒感消失,但疙瘩渐增多并呈小片状或半环形,发展缓慢。近两个月数量增多,手背、肩背、躯干及左股部均有皮疹,无自觉症状。
诊查:全身情况良好,淋巴结不大。项背、肩背、手背及躯干、左股部均可见散发环状的或半环状瓜子大浸润性斑块,中心稍凹陷,表面光泽,触之稍硬,与皮肤颜色一致,境界清楚,皮肤损害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皮肤肉样瘤改变。脉沉缓,舌淡苔白腻。
辨证:脾虚蕴湿不化,气血瘀结皮肤。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健脾除湿。
处方:红花10g赤芍15g鬼箭羽15g莪术10g丹参15g夏枯草15g土贝母10g白术10g茯苓10g薏米15g土茯苓30g黄芪10g黄精10g枳壳10g
二诊:服上方药15剂,皮损开始变软。续服药至40剂,皮损明显变薄变平。服药至60剂,皮损大部消退。服药至70剂,除腕部有小片皮损稍隆起外,其余皮损均已消退。改服散结灵、活血消炎丸、人参健脾丸调理。3年后随访,一直未见复发。据诉腕部皮损已于两年前消退。
按语:皮肤肉样瘤病又称结节病,是一种皮肤组织的肉芽肿病变,西医对此病无理想疗法,治疗十分困难。此二例患者病程很长,分别经四年、十年的西医治疗未能治愈。其共同特点是皮肤结节性损害,不痛不痒,都有四肢沉重无力、脉沉缓、苔白腻的特点。据此,辨证为脾虚湿盛、气血瘀结,而投以健脾除湿、活血化瘀软坚的药物,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因病情顽固,需服药时间较长,此二例分别服药77剂和102剂皮疹才大部消退。值得提出的是例一在服药25剂后加用益气药黄芪、黄精,效果更为显著;再服药50剂皮疹全部消退,而例二开始即加用益气药,也收到了明显疗效,说明治此种病程较长的疾病,不可忽视患者气、血之虚,也就是对于慢性病只有扶正才能祛邪。总之,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证明,本病气血瘀滞是“标”,脾虚湿盛才是“本”,治疗中心须标本兼治,才能取效。此外,此病顽固,必须坚持耐心治疗,一般需服药三个月以上才能奏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红花、赤芍、丹参、莪术、鬼箭羽、夏枯草、土贝母活血化瘀软坚治其标;以白术、茯苓、薏苡米、土茯苓健脾除湿治其本;再以黄芪、黄精、白芍、女贞子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而全其功。同时,在治疗中适当加用枳壳、木香之类以行气活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