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痢、痛、无苔、虚、不思饮

【医家】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
【关键词】下痢、痛、无苔、虚、不思饮食、脓血、腹痛、误补、久痢、呼吸短促、脉微欲绝、身酸软、痢疾、脉缓、呕吐、中气、肢冷、呕逆、痢、吐、
【内容】
误补致虚
王××,男,55岁,医生。于1955年4月18日就诊。
患者曾患红白痢疾,因体质素弱,又复感风邪,以致周身酸软无力,不思饮食,体弱日益加重。患者自拟处方,用四君子加鸡内金,连服四剂,不仅无效,反而加重,又改用黄连、山植、木香、归芍等药,治疗十余日,仍无效验,且一日夜下痢四、五十次,并不断呕逆。所呕之物,所服之药汁居多,味极苦。由于呕吐不止,下痢加重,延予出诊。
初诊(4月18日):颜面苍黄,呼吸短促,手足发凉,不思饮食。大便赤白相兼,液体较多。脉象沉细似绝,有危在旦夕之势。急以独参汤(人参45克,煎浓汁服之),以救其急。服后药汁立即排泄,未在肠胃稍停。继用下方服之。
处方:人参60克土炒白术60克茯苓30克炙甘草30克赤石脂90克(研细末)禹余粮90克(研细末)水煎,徐徐服之,能服多少即服多少。上方经一昼夜将药汁服完后,形神逐渐好转,能吃些稀粥,下痢次数减半。脉象较前有力,并趋于缓象,但腹仍有隐痛。原方继服。
二诊(4月20日):精神明显好转,饮食增加,下痢次数一昼夜减少三分之二,且脓血大减,仍感腹痛,舌质正常无苔,脉象见缓,原方继服。
三诊(4月22日):上药服完后,大便次数接近正常,脓血已不明显,形神、饮食俱佳,但腹中仍隐痛。拟活血化滞,止痛之法。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5克山植10克(红糖炒)神曲10克炒莱菔子10克桃仁5克(捣)红花5克木香5克甘草5克水煎服。
效果:上方服四剂,腹痛消失,其他诸证痊愈。又予参苓白术散,以善其后。
(《李和医疗经验选》)
按:《金匮》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久痢体虚,复感外邪,当先治其表,后治其里。医不明此理,邪实误补,逼邪内入,复用消导,攻伐无辜,遂成吐痢并作,气阴两竭,藏精失守之危证。藏真欲脱,急当速固,故医者先用大剂独参汤以益气阴,不应,复以四君加赤石脂、禹余粮补而兼固,并制大其服,益中土而要门户,一剂而使肢冷而厥脉微欲绝之危证,得救于旦夕之间。
三诊之治,患者既已“大便接近正常”,“形神饮食俱佳”,舌正无苔而脉象见缓,虽有腹中隐痛,乃久痢之后,气血因虚而滞矣,用归芍养血和血则宜,而桃仁之用恐不相宜;舌正无苔而脉缓,中气初复而未健,用调养则可,用行消之剂似亦不妥。然药而效显,只能作经验之治,不可奉为常法。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