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闭外脱、痛、舌质淡红、四
【医家】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
【关键词】内闭外脱、痛、舌质淡红、四肢厥冷、脉细数、气脱、感染性休克、精神不振、神志不清、精神恍惚、二便不通、皮肤黄、苔白腻、苔干黄、腹痛、烦躁、高烧、寒战、发绀、热厥、拒按、脉厥、郑声、谵语、呕吐、炎症、心悸、消瘦、下午、误治、无尿、排脓、温病、气闭、阴脱、自汗、低热、压痛、淋、郁、虚、痰、
【内容】
内闭外脱
毕××,女,71岁,家庭妇女。患者有多年胆道慢性炎症病史,平时发作时,服用四逆散和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往往获效。但在1984年3月3日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有寒战、高烧、呕吐,即赴县医院急诊。症见消瘦,神志不清,皮肤黄染,心率130次/分,腹部肌紧张,肝浊音存在,胆囊右髂脊水平触及,压痛、反跳痛明显,肠蠕动音可以听取。血压50/30毫米汞柱,四肢厥冷。白细胞计数15150/立方毫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82%,淋巴细胞18%,红细胞50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9.5克%,血清淀粉酶256单位。诊断为化脓性胆管炎并感染性休克。曾用多巴胺、红霉素、氯霉素、地塞米松,阿拉明等治疗30余小时,至3月5日清晨自动出院,当天下午邀余就诊。
患者症如上述,并见面色苍黄,目光晦暗,双瞳呆滞,烦躁谵语,精神恍惚,口指发绀,舌质黑,苔干黄,呼吸低弱,时作郑声,无尿两天,大便三日未行。右上腹有包块,大如孩拳,四肢厥冷,脉细数而促。治以清热解毒,缓下排脓,佐以扶正。处方:蒲公英12克薏米30克大黄5克(后下)枳壳9克玄胡索6克红参须6克桔梗10克赤芍12克丹参10克甘草5克两剂,水煎,服1剂。
次日复诊,症状明显改善,四肢转温,小便二次约700毫升,大便二次,排出稀便约小半痰盂,呼吸均匀,言语有次,脉搏80次/分,血压80/55米汞柱。神识转清,体温正常,每餐能食稀饭1小碗,舌质淡红,前药已合病机,原方续服3剂。
三诊:病情继续好转,已能下床活动,大便日1~2次,小便3~5次。仍觉低热,精神不振,食欲欠佳,上腹时痛,心悸自汗,脉细数,舌质淡红,苔白腻,中部微黄。按上方去大黄、蒲公英、枳壳、桔梗,加黄芪12克,五味子3克,陈皮5克,服5剂。
上方服后,精神好转,诸症消失,并能从事轻微的家务劳动。
(《福建中医》84,1:47)
按:原按云该案属内闭外脱,以二便不通,腹痛拒按为内闭;肢厥、失神为外脱。
关于“内闭外脱”可有四种解释,第一种是认为由于内闭而引起外脱。因邪气闭郁于内,阳气不能外达,而外呈肢厥脉厥等脱象,如本案即是,实质是热厥证,治以泻热开闭为务。内闭一开,脱象自除;第二种是邪气内闭与正气脱越于外同时并存。邪气内闭为实,正气外脱为虚,内闭当开,外脱当固,于是用四逆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与《温病学》皆持此说。第三种认为内闭外脱是省略词,或者为内闭,或者为外脱,闭者当开,脱者当固,治分两途,互不关属。第四种认为由于正气脱绝于外,神无所倚而神明失司、机窍失灵而闭,此种专以救脱为务。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确切。第二种说法错误,第三种亦可作此理解,原无大疵。第四种乃正气外脱,通常称为阴脱或阳脱,阴阳俱脱等,不以内闭外脱相称。三、四既使理解不同,但对治疗原无大碍。第二种望文生训,将导致错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