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苔薄白、血脱、

【医家】赵冠英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苔薄白、血脱、心悸、头昏、脉沉细无力、病后体虚、面色苍白、纳少便溏、气血两亏、心脾两虚、头昏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舌淡红、血虚、乏力、腹胀、干燥、健忘、劳倦、内伤、失血、贫血、嗳气、壅滞、舌脉、脉细、虚、
【内容】
徐某,女,62岁。
初诊:1978年11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头昏、心悸、健忘三年余,加重一个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曾用西药硫酸亚铁及维生素C和维生素B_12注射液,中成药全鹿丸等治疗,均未见效,专程来京诊治。
诊查:见其面色苍白不泽,皮肤毛发干燥,指甲平、粗糙,心悸气短,体瘦乏力,头昏寐差,腹胀嗳气,纳少便溏。实验室检查:血色素75g/L,红细胞计数3.68×10ˉ12/L,白细胞计数4.35×10ˉ9/L,血压100/60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心脾两虚,气血双亏。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养血。方归脾汤化裁。
处方:炙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0g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10g(先煎)炒当归10g炙甘草6g大枣8枚枸杞子10g龙眼肉9g广木香3g
二诊:服上方药6剂,诸症有减,心悸较宁,头昏乏力好转,大便转调。舌脉如上。初见小效,效不更方,原方药6剂。
三诊:连服药12剂,体力大增,面色转红润光泽,胃纳、寐况、二便均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复查血象,血色素120g/L。此为气血渐复、病况趋愈之象。为巩固疗效,再予人参归脾丸以善其后。
按语:现代医学之缺铁性贫血病,根据临床表现与中医的“血虚”、“血脱”等证相似。早在《内经》中就有“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的记载。贫血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调、劳倦内伤、失血过多或病后体虚、血液耗损或血液生化之源不充而致气血两亏,进而涉及心脾等脏。该病的治疗,血亏者多以补血法治之。但气与血可相互资生。中医有“气之与血,异名同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生血”的理论。故欲补血,当以补气为先,欲补气必须健脾为要。方中重用黄芪与四君、大枣之甘温,意在健脾补气;当归、枸杞子、龙眼肉补血养心,少佐广木香、旋覆花、代赭石舒心脾、降逆而行气,又可防补而壅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补气养血之功,宗法守方服药仅18剂而获阳生阴长、脾健心强、气血复原、诸症消失、血象正常、病告痊愈之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