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胸闷、四肢麻木、咯痰不
【医家】施杞
【出处】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
【关键词】痛、胸闷、四肢麻木、咯痰不爽、气血瘀滞、脉细滑、苔薄白、咳嗽、头晕、头胀、心悸、压痛、多汗、瘀、气短胸闷、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动则气促、脾失健运、肝经郁热、痰中带血、胸背彻痛、神疲乏力、头晕头痛、苔薄白腻、苔薄黄、脉濡弱、脉细弦、麻木、苔薄、气急、汗出、骨折、脉弦、齿痕、恶风、腰痛、瘀滞、口苦、郁、
【内容】
朱某,女,48岁。初诊2005年3月28日。
主诉:胸背疼痛伴四肢麻木4月余。
患者自诉2000年起偶感腰痛,无下肢放射感,经休息后可好转。2004年12月因车祸致背部撞伤,即感胸背疼痛,手麻,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伴气急胸闷,无意识丧失。当时行走欠利,2~3h患者尚可搀扶行走。外院头颅CT:未见异常,×线示未见骨折等异常,嘱卧床休息,予止痛药等药物治疗。2005年3月起予中药、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患者仍感胸背疼痛,四肢麻木,左侧肢体较甚,时有头晕头胀,动则气促,多汗,时有咳嗽。
体检:颈活动可,颈7~胸12有压痛、叩击痛,肩背广泛压痛,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皮肤感觉下降,左手握力Ⅳ级,右手握力Ⅴ级,左上下肢腱反射均正常,霍氏征(-),巴氏征(-)。苔薄黄,脉弦带数,咽(+++)。
中医诊断:陈伤。
辨证:气血瘀滞,经脉不遂。
治法及方药: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炙黄芪12g 党丹参(各)12g 全当归9g 赤白芍(各)12g 大川芎12g 三棱12g 蓬莪术12g 制川大黄9g 软柴胡9g 单桃仁9g 天花粉12g 穿山甲片9g 炒子芩9g 粉丹皮12g 炒栀子9g 川楝子12g 生蒲黄18g 五灵脂12g 夜交藤18g 参三七2g 炙甘草6g
二诊(2005年4月14日)外伤后胸背疼痛,周身牵掣,药后稍有改善,泛恶、咯痰不爽亦减,腑行已畅,夜间胸闷较甚,苔薄白腻,脉细滑。气血未和,三焦未畅,再拟前法。
上方去三棱、粉丹皮、五灵脂、川楝子,加制香附12g、广郁金12g、沉香片6g、旋覆花根12g、山茱萸9g。
三诊(2005年5月5日)胸背陈伤已有5月,经治后胸背彻痛,气机不畅,头晕头胀缓而未已,时有胸闷心悸,二便尚可,口苦畏冷,苔薄白,脉细滑带数。血府瘀滞,肝经郁热,升降失司。再拟调和气血,条达气机。治以行气活血,补养肝肾。
当归9g 赤白芍(各)12g 川芎12g 大熟地9g 春砂仁6g 桃仁9g 红花9g 柴胡9g 炒枳壳12g 炒子芩9g 桔梗12g 炙紫菀12g 川贝母9g 制天南星9g 姜半夏9g 明天麻12g 瓜蒌皮12g 夜交藤24g 制香附12g 炙甘草6g
四诊(2005年5月23日)诸恙如前,药后背部麻木已缓,疼痛尚甚,咳嗽咯痰不爽,痰中带血,色暗红,胃纳欠佳,二便尚可,多汗,苔薄,脉细弦。再前法。
5月5日方去红花、瓜蒌皮,加藕节炭12g、茜草根15g、仙鹤草15g、穿山甲片9g。
五诊(2005年5月31日)背部撞伤已近半年,诸恙已缓,尚有背痛彻胸,气短胸闷心悸,瑟瑟恶风,时有汗出,烘热,口苦口干,腑行不畅,神疲乏力,苔薄白,质红,边有齿痕,脉濡弱,左寸偏细数,右寸失畅。背痛轻压较甚,重按稍缓,说明病位在表。气血瘀滞,肝经失养,脾失健运。治拟祛瘀通络,疏肝和营。
复元活血汤加减。
软柴胡9g 炒枳壳12g 炒子芩9g 生熟大黄(各)6g 桃仁9g 红花9g 天花粉12g 当归9g 穿山甲片9g 参三七2g 川桂枝9g 炙黄芪12g 制香附12g 夜交藤18g 炒酸枣仁15g 炙甘草6g
【按语】《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背者,胸之府也。”背部受伤,必定会影响胸部脏器心肺的功能,而胸胁部又是肝经循行的部位,所以治疗时,在活血祛瘀通络的基础上,加上宣肺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桔梗、炒枳壳、软柴胡、制香附、川楝子等,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