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瘀、骨痿、禀赋不足、肝

【医家】谢海洲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痿、瘀、骨痿、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有瘀点、下肢冷、舌边尖、脊酸、肾虚、虚、积、舌质暗红、行走艰难、两足痿弱、脉弦滑、脉弦细、气不足、舌体胖、苔薄白、堕胎、舌边、痰、痛、
【内容】
徐某,女,32岁。
初诊:1976年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近几年来发现双下肢冷麻,软弱无力,行走艰难,且感腰脊酸麻沉重。
诊查:经北京某医院×线拍片结果:“骶1与腰5椎板凹陷缺损,且外皮凸起,上生粗毛”。确诊为“隐性脊柱裂”。脉弦细,舌体胖嫩,舌边尖有瘀点多处,苔薄白。
辨证: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精髓不充,阴亏髓虚,血络瘀阻,致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腰者肾之府,脊者肾之所贯,故肾虚则腰脊酸沉。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化瘀通络。
处方:熟地黄18g山萸肉9g麦冬9g菖蒲9g五味子9g远志9g桂枝9g肉苁蓉18g附子6g巴戟天12g生苡仁24g补骨脂12g石斛12g木瓜12g川牛膝12g鸡血藤24g赤芍15g红花9g水煎服,14剂。加味金刚丸(菟丝子、肉苁蓉、杜仲、川萆薢、猪腰等)50丸,每次2丸(12g),日服2次。
二诊:1976年3月14日。守方用药一个月,行路稍觉轻松,脊部麻感下移,腰部微痛,下肢冷麻稍轻。舌质暗红,边尖仍有瘀点,脉弦滑。原方加炙马钱子0.25g(冲服或装胶囊送服),以增通络起痿之功,续服药三个月。
三诊:4个月来诊。舌边瘀点减少,诸症略减,行动亦稍有力。原方加白芍12g、茯苓9g、生地黄15g、川续断9g,再服药两个月。
四诊:两个月后来诊,双下肢及腰部酸沉状已解,步履渐趋常态。舌边尖瘀点尽退,脉复神强。
处方:生熟地黄各12g巴戟天12g山萸肉9g天麦冬各9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菖蒲9g肉苁蓉24g川续断12g赤白芍各9g茯苓12g薏苡仁24g水煎服,14剂。五子衍宗丸20丸,每次1丸,日服2次。
五诊:半月后行路已如常人,苔脉正常。复经原某医院拍片对照,椎板缺陷处模糊不清,椎裂面积明显减少,收效尚佳。继用四诊方加大5倍量,制成蜜丸,丸重6g,每服2丸,日服2次,以善后调理。经半年追访,患者已恢复工作,自云可胜任,腰及双下肢也无沉重感,仅行路较常人稍缓,余皆正常。
按语:本例隐性脊推裂乃为脊推先天性缺陷,依其临床症状,中医学名之为“痿”。《儒门事亲》: “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清?陈士铎云:“痿证终年不能起疴,面色光鲜,足弱无力,不能举足者……”。以上这些描述,与本病症状颇为相似。究其所因,《女科百病问答补遗》曾述及:“人身之骨,肾所主也。先天之精禀赋不足,则骨软而不坚不实,且髓不满骨,筋无血养,以束骨,营卫弱,故骨痿而骨变也。”《古今医统》云:“有日月不足而生,或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胎者,耗伤其气……致成斯疾”。可知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精血不充,脏气不足,致肾精虚而髓不充,故骨变而成本病也。本病属临床较为缠绵难治病证之一。治疗本病余常参考现代医学之诊断(主要依靠×线片),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抓住标本先后,以肝主筋、肾主骨,故由肝肾入手,首选刘河间《宣明论》“地黄饮子”方化裁,配合《保命集》“金刚丸”方加味。投药已见初效,随即守方迭进。该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补益肾阴;苁蓉、巴戟天、桂、附温养肾阳;石斛、天麦冬滋水清火;菖蒲、远志宣窍化痰;鸡血藤、牛膝、赤芍、红花活血通络,可助补肾生精(瘀去新生)。余临床治疗痿痱一类疾患,在辨证基础上常喜选用《宣明论》“地黄饮子”一方,以该方既能滋阴益肾、壮水以济火,又能温补肾阳、引火归原,故具协调阴阳,使阴阳得以平衡之妙用。本例乃肾虚为本,故该方为首选之方。金刚丸乃补肝肾、壮筋骨之佳品。《张氏医通》云:“骨痿不能起于床者,金刚丸”。故辅以同用,以增效力。五子衍宗丸亦系补肾生精之方药,以上诸方药相协,守法不变易,故得使肾精充、髓海日满,临床症状消失。且经同一医院拍片对照证实,“椎板缺陷处模糊不清,椎裂面积明显缩小”。疗效可称满意,也为攻治此类疾患摸索出一点门径。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