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寒湿、湿、脉沉细、低
【医家】张泽生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恶寒、寒湿、湿、脉沉细、低热、淋、舌苔黄腻、肾阳虚、苔黄腻、舌质紫、湿阻、苔白、有汗、燥、痰、虚、
【内容】
汤某,女,46岁。
初诊:1977年3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自觉恶寒已八九年,每年夏季发病,寒冷彻骨,夏天要穿棉衣上班,近两年冬季亦感恶寒,伴有低热(37.5℃),有汗颇多。
诊查:血沉、抗“O”、甲状腺同位素等均属正常,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追问病史,1968年有淋雨史。脉沉细,苔白微腻。
辨证:肾阳虚弱,寒湿稽留筋骨之间。
治法:温肾散寒,化湿通络。
处方:生麻黄6g杏仁9g鹿角片9g干姜3g桂枝6g生熟地各12g白芥子9g白芍9g炒苍术9g炙甘草3g
二诊:1977年5月18日。上方服30剂,低热已控制,但恶寒未减轻,依然寒冷彻骨,尤以两下肢为甚。食物不香,大便偏干,脉沉细,舌苔黄腻。痰湿阻中,表里不和,病久不易速效。
处方:炒苍术9g川朴5g桂枝5g法半夏9g白芍9g陈皮6g炒枳实9g全瓜萎15g生姜皮3g茯苓9g
三诊:1977年6月18日。上方又服30剂,自觉怕冷已有减轻,天气虽热,但仍要穿棉衣上班,不出汗,食欲渐振,大便畅通,舌质紫苔黄腻,仍守前方出入。原方加草果仁9g。患者回家后服上方5剂,恶寒大为减轻(过去一到夏天,越热越怕冷),即继续服用原方药,服完35剂后,恶寒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如常人。
按语:患者有淋雨史,未能及时治疗,寒湿留恋肌肤,寒性凝滞而主收引,卫气不得温煦。盖寒为阴邪,容易伤人阳气,所谓“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此例多年来严重恶寒,颇为罕见。张老先用阳和汤温经散寒,减而未已,再进散寒化湿、温经通络之剂,显见好转。早诊时将原方加入草果仁,以祛遏伏于募原之寒湿,未及四月,使多年顽疾获得痊愈。盖草果仁味辛,性温,功能燥湿祛寒,为治太阴独胜之寒主药,从本例验证,诚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