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头重、身重、头痛、痰、
【医家】王翘楚
【出处】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
【关键词】湿、头重、身重、头痛、痰、胸闷、畏寒、午后身热、乏力、湿温、湿阻、恶风、暑湿、郁、感冒发热、咽部不适、脉细微、苔灰、头晕、舌黄、脉细、失眠、口干、湿热、痛、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胸闷不适、邪在气分、感冒后、失眠症、苔薄黄、不寐、苔薄、恶寒、脾虚、
【内容】
李某,女,62岁。初诊2004年8月13日。
主诉:头痛头重、胸闷不适伴通宵难眠6日。
患者6日前感冒发热,经抗生素治疗3日后失眠。现夜睡1~2h,或通宵难寐。体温正常,但畏寒恶风,头痛头重未解,胸闷泛恶,身重乏力,午后身热,时有手抖,口干,咽部不适,喉间生痰,色黄质黏。舌苔灰黄,脉细而濡。
现症:夜睡1~2h,或通宵难寐。体温正常,但畏寒恶风,头痛头重未解,胸闷泛恶,身重乏力,午后身热,时有手抖,口干,咽部不适,喉间生痰,色黄质黏。舌苔灰黄,脉细而濡。
中医诊断:不寐,暑湿。
西医诊断:失眠症,感冒后机体功能紊乱。
辨证:脾困湿阻,肝胃不和。
治法及方药:清暑化湿,平肝和胃,安神。拟三仁汤加减化裁。
白蔻仁6g 生薏苡仁30g 焦栀子15g 黄芩15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藿佩(各)15g 姜竹茹15g 芦根30g 天麻10g 钩藤18g(后下) 葛根30g 川芎15g 郁金15g 石菖蒲15g 赤白芍(各)15g 合欢皮30g 远志10g 朱灯心3扎 蝉蜕6g 僵蚕10g 7剂
二诊(2004年8月20日)畏寒怕风、胸闷泛恶已除,身重乏力亦明显减轻,睡眠改善不明显,仍有头晕头重,颈板,手抖,喉间生痰,色黄质黏,苔薄,脉细微弦。再予清热化痰,平肝活血安神治之。
江剪刀草30g 焦栀子15g 黄芩15g 银翘(各)15g 柴胡10g 煅龙牡(各)30g 天麻10g 钩藤18g(后下) 葛根15g 川芎15g 郁金15g 石菖蒲15g 赤白芍(各)15g 丹参30g 合欢皮30g 远志10g 朱灯心3扎 蝉蜕6g 僵蚕10g 14剂
三诊(2004年9月3日)喉间生痰缓解,睡眠改善,夜睡五六小时,稍有头晕腿软,大便偏溏,苔薄黄,脉细微弦。
前方去江剪刀草、银翘、牡蛎,加桑叶15g,续服7剂善后。
【按语】本例患者感冒发热后仍有畏寒、恶风、头痛头重、胸闷泛恶、身重乏力、午后身热,手抖,喉间生痰色黄质黏,从证候、病因病机分析,实属湿温之象,邪在气分,肺卫失宣,湿困脾土,肝气郁结,因而出现上述诸多症状。从当今临床实践来看,常因用抗生素后热退湿阻所致。关于湿温的病因,吴瑭认为是“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其发病每与脾虚停湿有关,故湿温初期,常见脾胃湿阻之证。因此,患者除头痛头重畏寒、身重疼痛外,兼见胸闷、泛恶等湿阻气机之证。其头痛失眠乃肝阳偏亢,头重恶寒、身重疼痛,乃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出现午后身热。综合观之,本案辨证为暑湿阻遏气机,湿重热轻之证。治宜清化湿热,和胃利气,平肝安神,则肺卫阳气亦自宣和,故病情转机较快。处方拟三仁汤加减化裁。方中主药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加入藿香、佩兰、焦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竹茹增强利湿清热醒脾之功;芦根清热除烦;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气健复,三焦通畅;同时配合柴胡、龙骨、天麻、钩藤、葛根、川芎、郁金、白芍、丹参等平肝活血,并有疏肝柔肝之意;蝉蜕、僵蚕镇惊息风,则手抖平。湿温一证,邪气留恋气分,病势虽缓而缠绵难愈,稍有失治,常可迁延时日或加重病情,而唯以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利湿清热,方属惬当。全方兼具利湿清热、平肝和胃、活血安神之功,契中病机,药证相符,则暑湿诸症自除,睡眠渐安,疗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