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郁热、汗出、自汗、舌

【医家】孟澍江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盗汗、郁热、汗出、自汗、舌红苔薄黄、郁、阴虚盗汗、阳明热盛、阳明热、不恶寒、脉洪数、发热、烦渴、结核、身热、喜饮、壮热、热病、淋、湿、
【内容】
赵某,男,20岁。
初诊:1986年4月13日。
主诉及病史:10日来每夜盗汗,寐则汗出量多,湿透衣被,觉来反肌肤灼热无津;身热不恶寒,体温最高达39.5℃。经青霉素注射治疗1周不效,盗汗、发热依旧。
诊查:面目红赤,烦渴喜饮,口有秽气,唇口皮起,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洪数。体温37.9℃。
血象:白细胞计数4.2×10ˉ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30,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胸部×线透视、摄片,均未见异常。
辨证:阳明郁热,逼津耗液。
治法:清宣阳明郁热,佐以生津。
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2g淮山药12g薄荷5g(后下)连翘10g寒水石15g芦根15g糯稻根须20g浮小麦15g每日2剂
二诊:服药4剂后,汗出热退,盗汗渐止。又以原方出入,10剂而痊。
按语:本例患者盗汗骤作,且伴壮热,显非阴虚盗汗。阳明热盛多见自汗,而本例却见盗汗,似乎难以理解。其实当阳明邪热散漫,蒸迫津液外泄则见自汗,若阳明邪热不能蒸腾透达于外,而郁遏壅闭于内,寐则卫气行于里,两阳相搏,逼液外泄,故盗汗出。正如吴又可所说:“凡人目张,则卫气行于阳;目瞑,则卫气行于阴;行阳谓升发于表,行阴谓敛降于内。今内有伏热,而又遇卫气,两阳相搏,热蒸于外则腠理开而盗汗出矣。”该患者夜虽盗汗,觉来反肌肤灼热无津,与郁热病机正相吻合。治疗郁热之证,须清气药与宣散药配伍运用,盖因“大队寒凉之品,与轻清宣散之品相并,自能排逐内蕴之热,息息自腠理达于皮毛以透出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生石膏、寒水石、知母清泄阳明热毒,薄荷、连翘轻清宣透郁热,淮山药、芦根甘润生津,糯稻根须、浮小麦敛汗保津,共奏清宣郁热、生津止汗之功,故药后汗出热减,盗汗自止。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