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腹痛泄泻、浮肿、口渴不

【医家】孙鲁川
【出处】孙鲁川医案
【关键词】湿、腹痛泄泻、浮肿、口渴不欲饮、小便短少、脾阳不振、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苔白腻、血虚、泄泻、萎黄、湿阻、舌淡、脾虚、
【内容】
王××,男,60岁,工人。1960年9月14日初诊。
腹痛泄泻已半年,服四环素、土霉素无效,面色萎黄,浮肿,口渴不欲饮,纳谷不香,小便短少,肢体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腻罩灰,脉象浮细,按之而软。
辨证治疗:脉来浮细而软,为之濡脉,濡主伤湿,又主血虚。脉证互参,属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不化,而生濡泄之症。治以温运中阳,健脾化湿。方用胃苓汤加减。
处方:炒苍术9克,云茯苓12克,广陈皮9克,炒薏米12克,泽泻6克,炒扁豆12克,党参、当归身各6克,木香3克,甘草6克。水煎服。
9月18日二诊:上方连服3剂,腹痛泄泻十去六?七,饮食渐增,舌苔罩灰已除,脉来较前有力。惟小便尚少。前贤有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再以原方加重茯苓至15克、泽泻至15克,继进3剂。
9月21日三诊:3进上方,小便通畅,腹痛泄泻均止,浮肿已消。惟面色仍见萎黄不华,再宗前方加重益气养血之品。
处方:炒白术9克,云茯苓12克,广陈皮、炒薏米各9克,炙黄芪12克,当归身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湿胜则生濡泄。”指水湿阻滞胃肠,脾虚不能制水,发病泄泻。选用胃苓汤温阳助运,健脾化湿,故诸症得以减轻。继以益气养血,调补脾胃而收功。盖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既主运化又主统血。先严据此道理,师法东垣,但于健脾化湿方中增加几味血药,相互兼顾,气血并调,因而临床每每取得显著效果。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