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痛、腹胀、黄疸、热利

【医家】陈树森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嗳气、痛、腹胀、黄疸、热利、舌苔黄腻、口干而苦、脉弱而数、湿热蕴结、胆石症、胆囊炎、胁痛、结石、急性胆囊炎、郁、气血两伤、巩膜黄染、恶心呕吐、舌质淡暗、气短懒言、大便干结、疼痛剧烈、胆囊结石、脉细弱、起病急、大便调、苔厚腻、右胁痛、高烧、高热、乏力、胆胀、肠鸣、恶心、上午、胀痛、胸痞、太息、苔腻、纳呆、舌脉、寒战、呕吐、纳少、自汗、纳可、脉弱、口苦、燥、湿、
【内容】
齐某,男,64岁。
初诊:1981年10月24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74年春节前因进食肉类特多而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坐卧不安,持续10多个小时。经用止痛针,疼痛逐渐缓解,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而后曾复发2次。此次发作于昨晚1点左右,突感右上腹剧烈绞痛,从睡眠中痛醒,坐卧不安,不能忍受。伴有恶心、呕吐,经肌注654-2 1支,不见减轻,今日上午来院急诊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手术后取出结石5块。术后2周余,于1981年10月24日请中医会诊。
诊查:证见纳呆乏力,自汗,气短懒言,口干而苦,二便尚调,舌质淡暗,苔厚腻,脉细弱。
辨证:综合证情,系术后气血未复,脾胃功能未健。
治法:拟益气健脾和胃,佐以利胆,予五味异功散加味。
处方:党参10g苍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陈皮9g藿香10g生三仙各10g茵陈15g蒲公英15g
二诊:11月8日。药后精神尚好,体力有增,胃纳少,仍嗳气腹胀,肠鸣,大便调,舌脉同前。再以益气健脾、理气和中为治。
处方:党参10g苍术10g茯苓10g川朴10g陈皮9g法夏10g藿香10g炙甘草3g生三仙各10g
三诊:12月2日。进健脾和中之剂,胃纳、精神均好,腹胀嗳气亦解;自昨日起突然高热,体温升至39.2℃,体寒战;右胁痛,肝功能检查:转氨酶500单位,胆红质2.3mg%。大便3日未解,经胆道造影,证实为“胆管炎”。是诊巩膜黄染,舌苔黄腻,脉弱而数。此为湿热蕴结肝胆,失其疏泄之职,拟清热利胆,佐以益气。
处方:茵陈15g山栀10g生大黄5g(开水泡饮)金钱草30g蒲公英15g广郁金15g党参15g生三仙各15g
四诊:12月15日。予上方药1剂后,8小时内大便5次,每次量不多,为成形燥屎;黄疸趋退,时感胸痞嗳气,苔腻脉弱。腑以通为顺,再以攻法进退。
处方:茵陈15g山栀10g金钱草30g柴胡12g蒲公英15g广郁金15g黄芩15g槟榔9g枳壳9g制半夏10g党参15g
五诊:1982年1月10日。迭进清热利胆、理气健脾之剂,精神、胃纳、体力均有好转。唯感腹胀、嗳气,右胁不适,口干而苦。继以健脾胃、利肝胆,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出入。
处方:苍术10g川朴10g陈皮10g甘草6g枳壳10g槟榔10g党参10g炒三仙各10g金钱草20g蒲公英15g半夏10g柴胡9g
六诊:2月24日。宗原方治疗月余,精神、胃纳、体力均恢复正常,诸症见解,临床治愈出院。
按语:中医虽无胆囊炎、胆石症之病名,从临床表现来看,当属于“黄疸”、“胁痛”等证,如《灵枢?胀论》载有“胆胀者,胁下胀痛,口苦,善太息”,似与本病相符。本案患者年逾6旬,病延7载,反复发作。本次发作起病急、疼痛剧烈,恶心呕吐,体征明显,急诊手术取出结石5块,术后气血两伤,脾胃失和,投以健脾和胃、佐以利胆之剂,胃纳可,精神较振,嗳气腹胀亦消。后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烧,胁痛;大便干结,3日未行;舌苔黄腻,脉弱而数;脉证合参,证为湿热蕴结肝胆,失其疏泄之职;根据“胆为中清之腑”、“六腑以通为顺”的理论,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益气,用茵陈蒿汤加味,服药3剂,便通热降,黄疸亦退。终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之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出入而收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