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弦滑、肝炎、痛、慢性活动

【医家】汪承柏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脉弦滑、肝炎、痛、慢性活动性肝炎、纳差、乏力、血瘀、脉弦、便干、湿、舌苔腻微黄、虚实夹杂、渴不欲饮、渴喜热饮、舌苔黄腻、脾气虚、舌体胖、苔黄腻、有瘀点、口疮、苔腻、喜唾、久病、急黄、黄疸、胁痛、多梦、脾虚、瘀、
【内容】
杨某,男,15岁。
初诊:1982年12月23日。
主诉及病史:转氨酶反复异常九月余,乏力、纳差、肝区痛四个月。1982年3月因接触“急黄肝”而查肝功能发现丙氨酸转换酶(ALT) 900U/L,曾住本院治疗五个月,给予6511合剂(由夏枯草、龙胆草、金钱草、板蓝根、金银花组成)、丹参注射液、灵芝于糖浆等,ALT 150U/L(正常<130U/L)出院。以后虽用多种药物,但ALT反复波动在1602000U/L,且查HBsAg 1:128 , HBeAg阳性,抗-HBc 1:1000。于1982年12月5日ALT20OU/L以上再次入住。
诊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心肺阴性,肝肋下1.5cm,剑下约3.Ocm,边钝质中,有明显触叩痛;脾肋下可触及,质软,无触叩痛,无移动性浊音。化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11U, ALT 720U/L,黄疸指数(Ⅱ)正常,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为39.7/20.3,凝血酶原时间(PT)/活动度(PA) 15秒/68.3%,蛋白电泳白蛋白64.1%,γ-球蛋白18.8%,HB-
sAg>1:256,抗-HBc 1:10 000,HBe阳性,抗-HBe阴性。肝活检:部分肝束排列尚整齐,肝窦明显狭窄,胞浆疏松,嗜酸小体多见,有灶性、片状及桥型坏死,汇管区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小叶周边炎,枯否细胞较明显。病理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较重)。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
中医症见:乏力胁痛,多梦纳差,渴喜热饮,喜唾涎沫,胃脘有震水声,舌下静脉怒张,舌体胖有瘀点,舌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脾虚血瘀。
治法:温化水湿,益气活血。
方药:桂枝15g茯苓3g全瓜蒌18g半夏15g黄芪18g白茅根15g蒲黄15g连翘15g五灵脂15g生薏苡仁30g陈皮15g
二诊:1983年1月13日。服上方药18剂,自述双下肢感酸沉,渴不欲饮,苔腻。查TTT13U,ALT 850U/L。原方去蒲黄、五灵脂、瓜蒌、黄芪,加升麻6g、党参15g、当归15g、川芎15g,6剂。
三诊:1983年1月20日。无自觉症状,仍有胃脘震水声。舌苔腻微黄,脉弦滑。查TTT8U, ALT 829U/L。调整处方如下:桂枝15g茯苓30g白茅根15g陈皮15g半夏15g野菊花15g党参15g当归15g川芎15g升麻6g苦参15g葛根30g虎杖30g香橼15g
四诊:1983年1月27日。服上方药6剂后,口中生疮,便干。苔黄腻,脉弦,右侧重按无力。查TTT 12U, ALT 155U/L,HBsAg阴性,抗-HBc 1:1000。原方去升麻、川芎、香橼,加牛膝15g、黄芩15g、生石膏30g(先煎)。
五诊:1983年2月3日。服上方药6剂,口疮已愈;便干,2~3天1次;疲劳已消。舌中央有一线黄腻苔,脉弦。查TTT 13 U,ALT 491U/L。原方去野菊花,加瓜蒌18g。
六诊:1983年2月24日。服上方药24剂,无自觉症状。查TTT 12U,ALT 155U/L,HBsAg阴性,抗-HBc 1:1000,继服上方药。
七诊:1983年3月9日。再服上方药12剂,胃脘震水声消失,无自觉症状。舌苔仍黄腻,脉弦滑。TTT 9U,ALT<130U/L。带原方出院,继续治疗。出院后每月复查,至1983年8月HBsAg、HBeAg、抗-HBc均转阴,迄今健康状况良好。
按语:本例根据临床、生化、病毒标志物及肝活检可确诊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证型虚实夹杂,针对其有心下停饮而用桂枝、茯苓;心下停饮系脾气虚所致,故以黄芪(后改用党参)补气,佐以陈皮、薏苡仁、连翘、茅根祛湿;因久病血瘀,以五灵脂、川芎、葛根活血;瘀久暗伤营血故而化热,以当归补血,虎杖、野菊花、升麻清热。提示对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不仅可获得近期治愈,而且远期效果也很好。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