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咽干、干燥、痰、脉细数
【医家】忻耀杰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痛、咽干、干燥、痰、脉细数、舌红、喉痹、纳可、虚火上炎、干咳少痰、午后潮热、实火、肺阴亏虚、慢性咽炎、肺肾阴虚、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时轻时重、循经上炎、舌淡红、伤阴、苔薄、痰稀、脉细、脉痹、咳嗽、痰浊、虚火、干咳、虚、
【内容】
臧某,男,40岁,警察。2009年4月14日因“咽干灼痛,梗梗不利3年余”就诊。
3年多来,患者自觉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逐渐加重,咽部梗梗不利,喜作“吭”、“喀”清嗓动作。伴有干咳少痰,午后潮热,纳可,夜寐欠安,二便尚调。
体检:斗底及咽关肌膜暗红,喉底颗粒较多,咽黏膜干燥,舌红苔剥少津,脉细数。曾在外院多次求医,每以苦寒解毒之品治之,未见起效。
【诊断】中医:喉痹(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西医:慢性咽炎。
【治则与处方】滋养肺肾,降火利咽。处方:
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山药20g,牡丹皮15g,泽泻6g,茯苓12g,知母12g,黄柏9g,麦冬12g,石斛10g,生牡蛎15g,锁阳6g,玄参10g,桔梗3g,甘草3g。7剂。
〈二诊〉咽干与痛俱减,干咳亦缓,痰消,然梗梗不利及灼热感依旧。纳可,寐稍安,二便调。体检:斗底及咽关肌膜暗红色稍淡,喉底颗粒减少,舌红稍退,略显光泽,脉细数。前方中的。
仍守前方进取7剂。
〈三诊〉自觉咽喉稍润,灼热偶现,疼痛隐隐,梗梗不利时轻时重,然咳嗽有反复,痰稀薄。纳可,寐安,二便调。体检:斗底及咽关肌膜略显暗红,喉底颗粒散在,舌淡红苔薄润泽,脉细。原诸症已解,然有痰出,故守原方,辅以化痰止咳。处方:
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山药20g,牡丹皮15g,泽泻6g,茯苓12g,知母12g,黄柏9g,麦冬12g,石斛10g,生牡蛎15g,桔梗6g,锁阳6g,玄参10g,甘草3g,浙贝9g,佛手15g。7剂。
【治疗效果】患者咽干灼痛明显减轻,咽梗梗不利略有改善。
【结语】“喉痹”一词首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以后《内经》及诸代医家多有论述。其含义是指多种因素导致咽喉部经脉痹塞不通。历代医家对于咽喉病有“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又有“喉证色红,总咎之火”之见,意即“凡见色红者,则无不属于火也”。此虽为后世治疗喉痹的指路明灯,然亦为学医粗浅者所误解,拘泥于此说而皆从实火治之,过用寒凉之剂一味克伐,损伤正气。本例患者咽干灼痛,斗底及咽关肌膜暗红,喉底颗粒较多,表现为热象。前医均认为是“上火”,投以苦寒,终因药不投机,治之罔效。殊不知色红有深艳浅淡之分,火热尚有虚实轻重之别。通常色淡隐红者为虚火上炎;色艳红者则为实火。本例患者咽干灼痛,梗梗不利,喜作“吭”、“喀”清嗓动作。伴有干咳少痰,午后潮热;斗底及咽关肌膜暗红,咽黏膜干燥,舌红苔剥少津,脉细数,皆因肺阴亏虚日久,母病及子,导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循经上炎,蒸灼咽喉,咽喉失养而现火热干燥诸象。
《内经》云“诸寒之而热者取其阴”,故用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壮水之主;知母、黄柏清降虚火;佐以锁阳温补肾阳,助运阳气,阳中求阴;佛手理气而不伤阴,配石斛、麦冬以助养阴生津,使阴气复而热自退。桔梗、甘草甘缓利咽,为喉科要药,玄参、浙贝、生牡蛎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治其标。褚药合参,使其热邪清,气阴复,痰浊化而生效。
(忻耀杰医案,张珺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