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耳鸣、目眩、头晕、痰

【医家】葛书翰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眩晕、耳鸣、目眩、头晕、痰、湿、舌质淡红、听力减退、风阳上扰、痰湿中阻、肝阳上扰、恶心呕吐、头晕耳鸣、面色苍白、脉弦数、满闷、肾亏、少苔、心烦、震颤、痰浊、燥、虚、
【内容】
眩晕(内耳性眩晕)
杨××,男,38岁,职员。1984年5月11日初诊。
主诉头晕耳鸣2个月,加重3天。
病史患者2个月前突然出现眩晕,自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右耳耳鸣,到某医院诊断为美尼耳氏综合征,服用晕海宁、安定片、天麻丸等中西药20余天,稍有好转。3日前又出现头晕,耳鸣,目眩,心烦,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服药无效而来针灸治疗。
检查右耳轻度听力减退。一般状态良好,面色苍白,无眼球震颤。舌质淡红,少苔,脉弦数。
诊断眩晕(内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
治疗健脾和胃,涤痰燥湿。
取穴:印堂、内关、风池、听宫、足三里。
操作:平补平泻手法,中强刺激,取得针感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6次后,头晕、目眩明显减轻。针12次后,头晕、目眩已基本消失,仅时有耳鸣。又针5次诸症消失,临床痊愈。
按语该病在祖国医学中早有所记述,多因痰湿中阻,清阳受蒙或因肾阴亏损,肝阳上扰所致。痰湿引起的多偏于实,而肾亏风阳上扰者多偏于虚。印堂为奇穴,有清宁神志的作用;内关属心包经,有宁心安神,和胃止呕的作用;风池为手足少阳之交会穴,能清熄风阳;足三里为胃经穴位,可健脾胃而化痰湿;听宫有通窍聪耳之作用;合之有清泄风阳,疏调经气,清宁神志之作用。据作者治疗的196例分析,有效率为91.6%,其中治愈率为40.3%。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