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溃疡、溃烂、脉细、畏光
【医家】
【出处】中国男科医案
【关键词】痛、溃疡、溃烂、脉细、畏光、舌面、流泪、肝经湿热、口干口苦、湿、心烦不安、烦燥不安、苔腻微黄、恶闻食臭、脉沉弦、舌质红、舌根、狐惑、肝热、食少、烦躁、无苔、恶心、纳呆、燥、
【内容】
施某男20岁工人未婚。初诊日期1981年9月1日。
主诉:g头溃烂疼痛4天。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g头溃烂一次,经治疗(不详)后缓解。本次无明显诱因g头溃烂4天,曾在医务室及本院服中西药(不详)治疗,症状加剧。
现在症:g头溃烂约1×1厘米2,有黄色分泌物,灼热疼痛。行走时衣裤磨擦疼痛更甚。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心烦不安,坐卧不宁,睡眠不佳,恶闻食臭,恶心欲呕,纳呆食少,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沉弦。康氏反应<->。
辨证:狐惑病(肝经湿热)
治法:健脾益气,清热燥湿。
方药:甘草泻心汤。
潞党参20克甘草10克大枣5个干姜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二付水分三次服。
苦参30克水熏洗前。
二诊:9月3日。病情稳定而疗效不显。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胆经热。
龙胆草5克柴胡10克黄栀子10克黄芩10克丹皮15克滑石30克当归10克生地30克竹叶1把通草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5克二付水服。
苦参30克水熏洗前阴。
三诊:10月10日。上方两剂服后g头疼痛大减,分泌物逐渐减少,溃疡面渐渐愈合,行走自如。结膜充血减轻,流泪减少,仍畏光。精神好转,睡眠佳,纳食香甜,未再就诊。后因拔牙服用“去痛片”,数量不详。继则出现g头、舌体溃烂。g头溃烂面1×1厘米2,灼热疼痛,流黄色分泌物;舌体(面)前2/3均溃烂无苔,全上腭烂,溃疡面亦灼热疼痛难忍。眼部症状如前。饮食难进,烦燥不安,卧起不宁,口干口苦,大便每日一次,质软色黄,尿短黄、舌质(边)红,苔(根部,后1/3)白腻,脉细。守上方化裁。
苦参汤外用熏洗前阴。
四诊:10月12日。服用上方并外用熏洗后,舌面溃疡约缩小1/3,上腭溃疡缩小1/2,g头溃疡明显缩小,分泌物减少。溃疡面灼热明显减小,分泌物减少。溃疡面灼热疼痛感减半。口干口苦明显减轻,烦躁亦减,能进少许饮食(半流质),能入睡约3~4小时,精神好转,余同前。舌质转微红,苔(根部)白腻,脉细。
上方加天冬15克,萆薢10克水煎服。苦参汤熏洗前阴。
五诊:10月14日。舌面及上腭溃疡已缩小2/3,g头溃疡亦见缩小,疼痛又减,g头分泌物更见减少。余症均减。舌质微红,苔(舌根部)白腻,脉细。
续用上方二付煎服,苦参汤熏洗前阴。
六诊:10月16日。舌面、上腭及g头溃汤基本愈合,g头已无分泌物,无疼痛感。结膜无充血,眼不畏光、流泪。纳食香,睡眠佳,舌质微红,苔转薄白,脉细,二便自调。
续用上方二付,以资巩固6随访至1984年12月中旬未见复发。
【沈才栋“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云南中医杂志》5:40,1986】
按:本案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因其病由肝经湿热所致,故初投甘草泻心汤罔效,三诊改投龙胆泻肝汤,清肝热利湿浊药证根符,其效如响。